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 文/智真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三日】包拯,字希仁,北宋时安徽庐州人,他自幼学习经史,仰慕古代圣贤所为,有“报国安民”之志。先后任开封知府、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性峭直,立朝刚毅”,一生为民请命,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 堪称我国历史上的清官典范。

忠于职守 秉公执法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倡导任人唯贤,对祸国殃民的贪官及庸碌无能的昏官大加弹劾。著名的事例有:七次弹劾贪官王逵。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骄横跋扈,欺压百姓。宋仁宗把王逵贬到了池州,不久就又提拔起来,任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包拯听到任命的消息,立即上书弹劾说:王逵在前任上,就苛政暴敛,民怨沸腾,应该得到严厉的处罚,而不能提拔重用。宋仁宗于是把王逵改任为淮南转运使,包拯还是不同意,连续七次上书弹劾道:如果任命王逵这样的酷吏,等于给当地百姓带来一场大灾难,在包拯的坚持下,宋仁宗罢免了王逵的职务。

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在张贵妃的请求下,宋仁宗把张尧佐提升为三司使。包拯指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再次直谏,指出张尧佐平庸不称职,请皇帝另选贤能,大臣们也纷纷支持包拯。张尧佐见状,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宋仁宗再次收回成命。这年八月,张贵妃多次向宋仁宗提出封张尧佐为宣徽使,一日宋仁宗早朝前,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说:“皇上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的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以国家为重!”张尧佐站在一旁,听的心惊肉跳。众大臣又纷纷襄赞包拯,宋仁宗又没有合适理由反驳,气的一甩手回到宫里。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所以等宋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宋仁宗斥责说:“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规谏君主 以德施政

包拯无论是平时,还是遇到天灾、星变之时,都上疏宋仁宗,既对宋仁宗本身的过失提出指正,又对治国安民的大计提出建议。他特意上了一道《进魏郑公三疏札子》,把唐朝魏征的三篇奏疏抄录给宋仁宗,希望宋仁宗能像唐太宗那样,成为“英明好谏之主”。他上书天子应有的德行,“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一方面兴利除弊,一方面要选贤任能。他在奏疏《乞不用赃吏》中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意思是说,清廉是人民的表率,贪污则是危害人民的盗贼。主张用人要用忠直廉明的君子,他为因触怒权贵被贬的范仲淹等人呜不平,并建议重新起用他们。对于贪赃枉法者,则严惩不贷,并且永不录用。他的建议多被宋仁宗采用,使贵戚宦官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包拯还多次上疏推行善政,提出“宽民利国”,以保百姓福祉。他采取了一系列“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治理水患,兴教办学等措施,并督促各路行政机关能够尽职为百姓谋福。他下令,凡各库的供品,以前都是各州摊派的,这对百姓的负担很重,现在都要变成与百姓公平交易。他请求宋仁宗支义仓米赈济灾民,使他们不至于流离失所,并请求真正放免民户欠负的赋税等。宋仁宗接受了包拯的建议,曾任命他专门负责“放天下欠负”,结果一次即除放各种欠负一千二百万。史载包拯:“公所莅职,常急吏宽民,凡横敛无名之人,多所蠲除”。

一心为民 清正廉洁

包拯为了防止权贵们找他“走后门”,干脆完全断绝了与高官显宦及亲朋故旧的私人书信往来。有来“走后门”者,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亲朋好友,一概拒绝。而是把官府的大门向百姓敞开。他在权知开封府时,按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官府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杜绝奸吏。于是呈现了“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是非明辨”的局面。

包拯严于律己,生活俭朴,“饮食器用如布衣时”。他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广为流传:他出知端州(广东肇庆)时,端州的特产——端砚闻名天下,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而包拯直到离开端州,也没有带走一方端砚。传说包拯任满后,端州男女老幼万人空巷来码头相送,携物相赠,都被包拯一一谢绝。有个人便将一块最上等的端砚用黄布包好,悄悄放进舱内,想包拯到了地方也就收下了。包拯的船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的天气此时却风起云涌,大浪不止,几乎快要将船给淹没了。包拯下令停船,暗自诧异:“我包拯在端州清淡如水,如何惹的天公这般动怒?”于是命人将行李查看一下。果然,发现了一件端砚。包拯将端砚扔进江中,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顺流而下,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黄布沙”或“墨砚沙”。当地人请名匠雕刻了对联纪念,对联上书:“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今古”。

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妇孺皆知其名。他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书端州君斋壁》),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包拯的做人道德准则和为民造福的决心。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二十五人的歹毒和一名女警的良知 / 文/他山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一日】一个人的好与坏都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的。而对同类事情的不同处理,特别是对涉及到人生命问题的处理上,就更能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品质差异。我们对比一下两个真实的案例。

二零零九年一月二十八日,重庆市江津区六十六岁的法轮功修炼者江锡清,被重庆西山坪劳教所警察打昏后,以“心肌梗塞”为由宣布死亡。江锡清的儿女及女婿江宏、江洪斌、江平、江莉、张大明、陈启强等人,闻讯后赶到殡仪馆

劳教所与殡仪馆一行二十五人,有一人打开冻库。进去后,有人说打开冰柜,并说只能看头部。从冰柜中拉出来时,江宏一看父亲,就用手去摸父亲的脸,发现人中是热的,惊呼道:“我爸没死,还是活的!”警察们顿时目瞪口呆,相互张望不语。江洪斌听到后赶到冰柜前,把托父亲的铁板拉出一半,摸摸胸口发现也是热的,也呼叫道:“我父亲没死,胸口还是热的,若死了七个多小时,在冰柜里冻这么久不可能还是热的,你们来摸摸吧!”

劳教所的警察们惊醒过来,试图把江锡清推进冰柜里关门。女儿们当然不依,发生争执。孩子们合力将父亲拉出冰柜放在地上,大叫道:“快救救我爸爸,快救救我爸爸,我爸爸没死!”

江锡清的四女儿摸着爸爸的胸口喊打110。一个便衣警察说:“没用,公安人员就在这里。”江莉用手机打110报警,110接电话后问清情况说10分钟到。江洪斌也打110,通话后对方问在什么地方,答: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仪容仪表殡仪馆检查站,报警内容:“我父亲没死,为什么放在冰柜里冻着,我要呼叫110,快来人吧!”对方讲:“喊他们不要冻了。”

可是,在场的公安人员仍然强行把江锡清的身体推进冰柜,并强行架着江宏、江平、江莉、张大明等人,把他们推出冻库大门。西山坪七大队的管教干事用手指着江洪斌的鼻子说:“你脑壳有问题没有?”又转身指着江莉说江莉是败家子等骂人的话。后来劳教所在家人拒绝签字,人还活着的情况下将人火化掉。

江锡清老人就这样走了。在这个案子中,造成江锡清老人直接死亡的是谁?如果他是被打死的,直接打他致死者就是杀人凶手。可是在他火化前,他并没有真正的失去生命,虽说已经昏迷不醒,但他毕竟还有生命的迹象。那么,将他火化者就是杀人凶手了。

在这个过程中,把江锡清的儿女们赶走,是几个警察的统一行动,那么肯定要有一个下达将江锡清的儿女们推出冻库指令的人。此人明知江锡清还活着,却阻挡他家人的施救,并且他明知救与不救与江锡清的存亡有必然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他下达指令,那他就是一个杀人者。

那么其他的警察呢,他们只是执行命令吗?无论他们是执行命令还是主动而为,他们都等同于参与了谋杀。将来在法庭上,他们以执行命令为自己开脱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江锡清的儿女在喊自己的爸爸还活着,他们能听不到?不就是因为他们听到了才往外撵人的吗?明知人可以救活却阻挡,那不是杀人是什么?即使上级真有这样的命令,试问这样的命令可以执行吗?因为上级的指令已经超越了他的职权范围。上级可以安排他做工作,却不能安排他去杀人,而当时把施救者推走以阻挡救助的性质本身就是在协同杀人。

所以我们看到,在江锡清的案子中,往外推江锡清家人的警察要么是杀人的主犯,要么是杀人的从犯,他们是致死江锡清老人死亡的直接人犯。当然,就江锡清这一个案子来说,会牵扯很多人,从开始对他的非法抓捕,到非法劳教他的人员,到劳教所对他的施暴人员,包括执行这一政策的重庆市委书记、政法委、“六一零”以及区里的各级相关组织的工作人员,直至包括殡仪馆的相关人员,他们都是致死江锡清死亡犯罪链条上的人犯,将来谁也脱不开干系。而直接致死者,就是这些往外撵江锡清老人亲人的警察,准确的说,当时在场的二十五名警察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他们必然要负法律责任。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案子。

二零零四年八月十八日,湖南郴州嘉禾年仅二十四岁的大法弟子雷井雄被长沙天星公安分局绑架。当天下午四点对他进行酷刑折磨,到晚上被打死,公安人员将他送到火葬场。在将要火化时,一个女警发现雷井雄轻微的动了一下,她说:“他还没有死,不能火化。”在场的几个男警察说:“人都这样子了,已经到了火葬场,烧掉算了。”女警说:“人还未死,不能烧。将来追查责任,谁负责?”雷井雄被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就这样捡回了一条性命。
这个案子和江锡清老人被强制火化一案有很多雷同的地方;不同的是,雷井雄被一个坚持良知的女警救护了下来。当然,如果这位女警听从了其他几个警察的话,或者选择了沉默,那她也同样是一个杀人的从犯。所幸的是她选择了最起码的良知,这一选择也将她人性的光辉由此定格在永恒的历史中。她的那几个同事,虽说人性几近泯灭,但也因她的选择避免了日后被推向审判台的结局。

就这两个相同的案件来看,为什么结果迥异?谁都能看的出来,就是因为有一个人坚持了良知。而且这位女警的坚持又完全符合中国现有的法律,更不要说符合道德了。而江锡清老人的被强制火化,发布命令者和执行者既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良知,又完全和中国的法律相违背,这是典型的执法犯法。

日后的结局也肯定不一样。把活人火化还是小事吗?那些参与的警察不都是主犯和从犯吗?有朝一日,当法轮功修炼者能够在中国真正的提起控诉时,这二十五个人犯哪一个不是被告席上的呢?

人世间存在着因果,任何人所做的任何事都必然要自己负责,现在所做的一切坏事都必然给自己的未来造成恶果。这个基本的道理人还是应该明白的,特别是那些涉及到迫害大法弟子的警察更应该明白,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不慎给自己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就象这两个案例一样,可能因为你的一两句话使一个人的生命得救,也可能因为你的沉默或盲从断送了自己的未来。

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前提是要有良知。如果那几个警察都不动手推江锡清儿女的话,江锡清老人不就得救了吗?如果有一个警察坚持正义,并象那位女警那样喊出“将来追查责任谁负责”的话,你看看谁还敢去撵那些救助自己父亲的儿女?包括那些发布指令者,他还敢坚持自己邪恶的指令吗?可惜的是他们都背对天良,做了可耻的帮凶!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暗室之中,神目如电。”历史已经过去,但历史翻过去的同时也已经记录下此二十五人的歹毒和这位女警的良知。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岳飞诗词选 / 文/智真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一月十七日】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时著名的抗金将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文武双全,率领“岳家军”抗金破敌,屡建奇功,保卫中原,保卫华夏文明,扶植纲常。然而却遭到奸臣秦桧的陷害。宋孝宗时,岳飞得到平反昭雪,被追谥武穆,后被追封鄂王。

千百年来,岳飞“还我河山”的浩然正气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他的诗词作品气势磅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无不体现出其思念中原、时刻不忘肩上重任的忧民心怀。清人陈廷焯读其词作时说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现从《岳武穆集》、《全宋词》中录其诗词数首,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重整山河、渴望使天朝一统、海内升平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

登池州翠微亭诗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路!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宝刀歌•赠吴将军南行
我有一宝刀,深藏未出韬。今朝持赠南征使,紫蜺万丈干青霄。指海海腾沸,指山山动摇。蛟鳄潜形百怪伏,虎豹战服万鬼号。时作龙吟似怀恨,咻得尽剿诸天骄。蠢尔蛮蜑弄竿梃,倏聚忽散如群猱。
使君拜命仗此往,红炉炽炭燎氄毛。奏凯归来报天子,云台麟阁高瞧嶢。噫嘻!平蛮易,自治劳,卒犯市肆,马躏禾苗。将躭骄侈,士狃贪饕。虚张囚馘,妄邀金貂。使君一一试此刀,能令四海烽尘消,万姓鼓舞歌唐尧。

过张溪赠张完
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羸马访高人。
 
寄浮图慧海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此着力修。
 
送轸上人之庐山
何处高人云路迷,相逢忽荐目前机。偶看菜叶随流水,知有茅茨在翠微。
琐细夜谈皆可听,烟霏秋雨欲同归。翛然又向诸方去,无数山供玉尘挥。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枭克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题池州翠光寺
爱此倚栏杆,谁同寓目闲。轻阴弄晴日,秀色隐空山。
岛树萧疏外,征帆杳霭间。予虽江上老,心羡白云还。
 
题雩都华严寺
手持竹节访黄龙,旧穴空遗虎子踪。云锁断崖无觅处,半山松竹撼秋风。
 
题骤马岗
立马林岗豁战眸,阵云开处一溪流。机舂水沾犹传晋,黍离宫庭孰悯周?
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驻军盆珠
云屯壁垒夜鸣铮,帐拥珠岗翠色萦。但使狐鼪乞一活,何须血刃下孤城。
日连旗影蚕洲暗,光拂剑花遂水横。虔吉未平归未得,何时廓字罢天兵?

题鄱阳龙居寺
巍石山前寺,林泉胜复幽。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
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我来嘱龙语,为雨济民优。

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漫谈“腊八”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一月十八日】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岁尾,又称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

“腊”,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尔雅》载:“凡年末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腊”本是一种祭礼,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古人称之为“腊”或“蜡”,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但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月,为何又叫“嘉平”?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神仙故事。

相传周朝末年,在陕西咸阳南关,有一个叫茅濛字初成的人,是东卿茅君盈的高祖。茅濛性情慈悲良善,平日常积德行善,俭朴素净,博学多闻。他预见周朝将越来越衰败,所以从来不到诸侯那里求官做。他常常感慨于人生转眼即逝,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处理好自身的事。于是他拜北城鬼谷子为师,跟他学习长生之术和仙丹秘方。

周亡后,他又进入华山,远离尘世静心修炼,修道炼丹,后来乘龙驾云,白日成仙升天。在他成仙之前都城里就流传着一首歌谣:“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嘉平是腊月的一种叫法)。”

后来秦始皇爱好修仙求道,听说这事后,就把腊月改名叫“嘉平”了,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

腊月初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迎接新的一年。

“腊八粥”的由来与佛教还颇有渊源。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二十九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行。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终因饥饿晕倒在摩揭陀国(在今天的印度)人烟荒僻的尼连河边。这时被一个牧羊女看到了,她把自己带的各种杂粮混合在一起,采集了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把他救活了。他恢复体力后,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开悟成佛。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即释迦族圣人的意思。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后世的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艰苦修行得道和牧羊女的功绩,佛门之中及佛门弟子便在每年的腊八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布施众生。“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或为“成佛节”。这种粥被称为“腊八粥”。后来随着佛教的普及,这个纪念活动传入民间,遂演变为习俗。每到此日,家家户户都要熬上一锅“腊八粥”,不仅大人、孩子要吃,而且还要给家里的牲畜喂上一些;此外,在门上、墙上等地方也要抹上一些。

由于“腊八粥”与佛祖成道有关,相应的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美好的故事。

说从前有一个公主要出家修炼,她自己定下腊月初八这一天出家,谁都劝说不住。这个公主平时爱吃粥,这天早晨母后用大黄米、豆子和大枣亲自为她煮粥,皇姑吃了皇家最后一顿饭就出家了。

皇后以为她去几天吃不了苦,就回来了,可是公主一去几年没回来。母后下旨将公主接回来,公主没有回来。皇上又下旨让她回来,她还是没回来。于是,皇上又下令将寺院中最累的活给她干,可是苦累对于公主来说什么也不算。

一年天大旱,皇上又下令将寺院最难最累的活给公主干,于是住持就让公主每天给寺院中所有的花浇一遍水,如浇不完,就要她还俗去。公主每天起早贪黑到山下去提水。几天后河水干了,住持就让她到更远的河里去提水,并告诉她,你如果负不起这个责任,你就回皇宫去吧。

公主心已坚定,想了一个办法,她搭了一个棚子,求老天下雨。她定下午时下雨,如果午时求不到雨,她就与这柴草棚一起焚烧。第二天起大早她就开始求雨,午时已到没有下雨,于是她就将棚子点着,她坐在棚里纹丝不动。这时她头顶上空突然起一块云彩,下起雨来,将火浇灭。

皇后同皇上又下旨让她马上回来,皇后想她想的吃不下饭了,皇上想她想的不能上朝了。公主接到圣旨后,将自己的手剁下一只给母后捎回去,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一个给父皇捎回去。
皇上与皇后看到这些后,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同时也为公主高兴,修佛向善的心这么坚定,可以割舍世间的一切。这时,皇上抬起头来向上苍祈祷:还我公主全手、全眼吧。
不知是上苍听错了,还是另存什么天机,还给了公主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公主就把这腊八粥流传下来了。

在宋代时,吃腊八粥已经非常盛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中写道:“(腊月初八)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寺院除煮腊八粥供佛斋僧外,还送与施主和富贵人家。当时帝王还以此来赐众臣。《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南宋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

此后朝代,这个风俗相沿不衰,清朝最盛行。《光绪顺天府志》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节日前,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食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粮、香谷及果品等,造粥以供僧侣食用,寺院则举行诵经法会,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清朝道光皇帝曾作《腊八粥》一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矩。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煨腊八粥》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合水煮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以作点染。每至腊七,则剥皮涤器终夜烧煮,武火烧开,文火慢煨,直至次日腊八之晨。天明时腊八粥煮好,供佛祭祖后,分馈亲邻。在1949年前的中国,寺院还有煮腊八粥供佛以及送粥给信众的习俗。

《本草纲目》记载,制腊八粥之红枣、白果、苡仁等二十余种原料,皆属食疗药味,而腊八粥则当属药膳之组成。冬季常食这种腊八粥,不仅能驱寒保暖,而且养人补体,延年益寿。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人们虔诚的将腊八粥供奉于神佛,并祈求得到神佛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