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星期一

嵩山(一) / 作者: 大法弟子


http://www.zhengjian.org/node/126213人类历史上分布着不同的文明。然而,独有华夏文明是唯一没有间断过,最具有同化力,而且至今还越来越散发着他独特魅力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特的,是神奇的。而历史正是通过中岳嵩山、通过嵩山所刻下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甚或说阐释着人类文明的天机和真相。

嵩山又叫方外,位处中原大地,主体在河南登封市区。嵩山属伏牛山系,北依黄河,西接洛阳,东连郑州、开封,东西60余公里,南北35公里,呈东西横卧之势。嵩山主脉分太室山和少室山两部分: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2米,在太室山;最高峰为连天峰,海拔1512米,在少室山。登封市区北依太室山,西近少室山,坐落于呈“L”形的两主脉之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位于登封市区“天地之中”8处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东汉三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和观星台。上述景点除观星台在市区稍南十几公里之处外,其余皆沿市区北部太室山麓呈东西分布,少林寺即在最西北部太室山之阳、少室山之阴。

作为“天地之中”的嵩山所展现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嵩山的展现,又表现为自然和建筑人文文化两大部分。而通过这两大部分文化内涵的展现,完整而全面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目地。

自然篇

一、修炼文化

嵩山历史上就被冠以“天地之中”。联合国对嵩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位为“天地之中”建筑群,这个定位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嵩山历史文化的本质。因为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五岳中嵩山又为中岳,代表的是“地”——人类的生存之地,或者叫世间,所以嵩山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就代表着整个华夏文明的文化。那么对嵩山文化遗产“天地之中”的定位,也就是对整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

其实嵩山文化遗产绝不仅仅限于建筑历史遗产,以嵩山为中心的自然文化部分同样是“天地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立意更高,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特性的一部分。嵩山的文化体现为“天地之中”,那么什么是“天地之中”?

“天”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上帝,代表神界;“地”即是指人类生活的地方,也叫世间。天、地、人三才,那么人的境界也就处在天地之间,历史为人类所开创的文化也就介于天和地之间。就是说,人上可达天,下可入地(狱),皆在个人所为。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即可上达天界,是为修炼。

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讲,他在表面上是为人的正常生存所需而创造的;同时,他还有启迪人提高境界的因素和内涵在里面,即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修炼)就能达到提高生命境界的目地。这就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之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之中”的高深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修炼文化。

以河南为主的中原一带,在民间最为流行的一个说词是“中”,那就是指行,可以,很合适。这个“中”字的内涵非常大,非常广。即指中原,又代表中国,更隐含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的涵义,历史为其定位“天地之中”也是这一内涵的体现。可以说民间口头禅“中”,幽默而恰如其分的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历史的高度,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人类开创的最适宜的文化。

“中”字由“一”和“口”组成:如果我们把“口”理解为人类的历史舞台,或者理解为人类生存的这层空间、人世间,那么“1”竖就是贯穿天地之意;就是一根主线贯穿之意;也是自古就讲“万法归一”内涵的体现。

那么是谁开创了中国的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来源在哪里?

二、神传文化

中国的历史轨迹清晰的展现了两个進程阶段:第一阶段即是夏朝建立之前,所谓神话传说阶段。这段历史所留传下来的就是三皇五帝的创世、为人类开拓文化的传说时期,大约在五千年之前到一万年左右的样子。

嵩山西北洛阳一带,即是三皇五帝传说的主要活动区域。洛阳在洛河、黄河之间,河图洛书即是出自洛阳。河图洛书是中国神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上古文化均直接出自神传,“洛阳”之名即是这一内涵的体现。“洛”的同音字“落”,体现的即是降落之意,由天界降落到人界,为人创造人类所需的文化;部首“各”暗指来自不同的神传体系。“洛阳”也就是暗喻神为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太阳的光辉一样照亮人间。洛阳以牡丹闻名,而牡丹是中国的富贵花,暗喻神传文化象盛开的牡丹,给世间带来富贵、吉祥。

这段历史之所以叫神话传说,又没有留下“朝代”、“社会”的政体记载,其实正道出了这段历史的一个本质问题:这是以神通、以大大超越人的思维和能力而为本次人类文明创建文化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神的智慧直接展现的历史阶段。既然这段历史是直接的神创阶段,当然不能和人的历史相提并论,更不能留给人太多、太过详细的历史记载,因为人的境界和神界根本就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让人直接看到、知道太多神的显现,那就是对神的侮辱,因为人是不配看到神的。所以,这段历史也就成了所谓的神话传说。其实“神话传说”就是关于神的相关话题的历史流传之说。

历史走到今天,如果仅仅站在人的思维、站在人今天认知世界的角度来理解三皇五帝的历史,无论如何是想不通的。这也正是有些人企图否定历史,否定三皇五帝的存在,甚至力图定位为古代人“愚昧”、“想象”的原因。就象猴子永远理解不了人一样,人同样也是永远理解不了神的。这是因为人的基点太低,智慧太有限,大脑70%以上被封闭的缘故。其实当我们冷静、理智的想一想的时候就会发现:从河图洛书到《易经》;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从仓颉造字到辉煌的上下五千年文化;从农耕到授时历历法的创立,哪一样不是我们今天的人在吃老本?要按照進化论的逻辑来推理,那么今天的人怎么还要“用”、“学”、甚至连理解都理解不了上古时代“最原始”、“最低级”的时候所创造的东西呢?这不奇怪吗?仅就汉字来讲,仓颉一口气造了上万个汉字,其超越时空、涵盖古今人类一切领域的智慧,这是“人”所能为的吗?

中国历史的第二阶段即是自夏朝建立开始的国家历史阶段。无疑这是人唱主角的历史阶段,展现的是人的历史奠定和文化积累的过程。尽管人成了历史的主角,但也是在三皇五帝给人类开创的历史奠定中发展延续下来的。所以,统领人的仍然是由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而成的“皇帝”,代表的仍然是神传之意,仍然是天意的体现,所以,皇帝又叫天子。这种朝代历史文明的出现,不是哪个人随随便便就“想出来的”,不是所谓的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想做就能做的来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安排!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又是神传文化。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既是修炼文化,又是神传文化。正因为是神传文化,所以中国文化才隐含修炼的因素和内涵,人才能依此修炼而成为宇宙高级生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

所以,中国文化是神传文化,是修炼文化,展现这个古老文化的舞台就是中原,就是以嵩山为象征的中原舞台。

三、嵩山

1、嵩山形貌

嵩山主脉位于登封市区,以少溪河为界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两部分。太室山呈东西卧状分布,其阳即是登封市区,太室山也就成了登封市区的靠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区的西部,也呈东西横卧之势,但其最高、景观最优美的部分在东部末端,是以侧面展现给这个城市的,少室山就象是特意给登封设立的西部屏障。登封市区就坐落于两山交汇的东南开阔之地,嵩山的这个地形地貌恰似中国地形地貌的微缩。所以将嵩山定位为“天地之中”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将以登封为中心的中原代指华夏也是名符其实的。

嵩山也叫“外方”。 法轮佛法所展现的法理是:人类生活在迷中;人类所生存的这层空间是由分子粒子组成的;这层空间就是宇宙无数无数空间的最外层、最表面;这里就犹如宇宙的荒郊野外。所以“外方”之“外”即是指人类生存的这层空间,是宇宙的最外层,是宇宙的荒郊野外;所谓“方”即是指“地”,天圆地方,指人世间。那么“外方”也就是指人世间。可见,嵩山叫外方即是代表人世间之意,嵩山的历史文化积淀当然也就是世间历史文明的一个缩影。

2、嵩山主峰

嵩山最高峰为连天峰,海拔1512米,在少室山,但历史并没有将其定位为主峰;历史将嵩山的主峰封给了峻极峰,在太室山,海拔1492米。这个看起来不太合常规的历史形成,其实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内涵。

中国文化有一个分水岭,就是以中国第一个朝代社会夏建立为标志的。之前即是三皇五帝时期。这是神传文化直接展现的历史阶段,少室山即是象征。少室山不但是嵩山的最高峰,而且有以三皇寨为标志的、嵩山最俊美的风景景观。三皇寨即有隐含三皇五帝的内涵在里面,象征的即是神创的神话历史阶段。

太室山虽不为最高,但在城市的北部,是靠山,符合传统风水理念。所以历史就把太室山峻极峰封为了主峰。那么显然太室山所象征的即是夏朝建立以来的国家历史阶段,代表的是人的历史文化。和少室山的三皇寨自然风光一样;太室山同样也有一处自然景观——“盧崖瀑佈”,展现的即是历史在最后传大道之法之意。

“盧崖瀑佈”在太室山东部。“盧lu音”的汉字解释为:

①黑。显然这是指人世间是一个黑暗的地方。因为宗教历来讲人在迷中,迷当然就是“黑”的意思,所以“黑”即指人在迷中。

②饭器。指盛饭的器皿,但仅仅是器皿,还没有“饭”。言外之意就是:人在迷中,不知道“明白的理”。所以,“饭”即是指能使人破谜的道理,在没有讲给人明白的理之前,人这里仅仅就象是一个空饭器。

③存放酒的土墩。我们知道,酒是麻醉人的,人本来就在迷中,而酒更能使人头脑无智,迷上加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酒即隐性的毒药。这里的内涵即是:人世间既能展现使人明白的理,引导人出迷,觉醒;同时,这里也是一切坏恶容易滋生的地方。正所谓宇宙是阴阳同生,善恶同存。这是“存放酒的土墩”的内涵展现。

显然,“盧”背后的内涵展现的是人世间的特征。

“崖”的汉字解释是陡峭的侧壁;边际。也就是无路可走的尽头之意。那么这个字的内涵显然隐含的是人类的末劫之意。

而“瀑布”则象征的是极具震撼力的、破除世间之迷的法理法则。那么“盧崖瀑佈”的背后内涵即是:人类的末劫之时,要在世间展现破一切迷的理,也就是说此时传大道之法。

就象少室山在城市之侧,三皇五帝所代表的文化虽高,但离人远;太室山虽不为最高,但象征的是给人直接奠定的文化,所以也就成了世人的依靠,成为了主。这就是历史封第二高的峻极峰为主峰的原因。

四、“登封”

登封市坐落于嵩山脚下。中国文化超出想象的有对山的崇拜内涵,为什么?一个五千年前就能为今天的人奠定文化的民族,一个具有如此高智慧的民族难道就“傻”到无缘无故的拜山、拜石头吗?其实“山”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西方教堂用石头盖,因为那是要让宗教长久流传;而中国文化用山来记载、来展现,那是为了永恒,是要在漫长的历史等待中,要在不断的历史文化奠定中能够在今天展现给世人。这就是目地。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那就象登山,那就是悟道,就是修炼。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登山和修炼也就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什么是“燈(灯)”?燈是照明的,可这个照明却是为“登”山而照明,那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之“燈”是为修炼而准备的、而奠定的。这就是“燈”的内涵,也是登封之所以叫“登”的原因。

那么历史通过嵩山为象征,给人类所开创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特征?

1、“卧”

清人魏源有“衡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之说。事实上嵩山无论其形态、还是内涵均体现为“卧”。

嵩山属伏牛山系,一语“伏牛”形象的展现了嵩山之“卧”的本质特征。何为“卧”?卧者,趴伏未动也。也就是说“卧”是处于停滞、等待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恰恰是本次人类整体状态的形象体现。也就是说,“卧牛”即是人类整体状态的体现。

牛是最苦的,象征人世间之苦;牛是最慢的,隐喻人类选择了最慢的、象蜗牛一样的所谓现代科技的发展路子;牛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隐喻的正是人类处在迷世的状态,不知道宇宙更高层的法理法则;正因为人在迷中,看不到宇宙其它空间的存在,特别是中国大陆否定神的存在,所以“吹牛”、“钻牛角尖”也就是在体现人的狂妄自大,甚至是无知;而“对牛弹琴”更是暗指人迷在尘世,不愿听取、不愿接受宇宙高层法理法则的约束。也就是说,“卧牛”正是人类整体生存状态的展现。

嵩山主峰为峻极峰,东西横卧如卧龙,故称嵩山如卧。嵩山最高峰为连天峰,站在此峰北侧少林寺处察看,连天诸烽极似东西横卧、面朝天空、体态安详的卧佛。所以,嵩山在形态及内涵上体现的正是一个“卧”字,而这个“卧”恰恰是人的历史状态、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

2、“封”

“封”是嵩山展现的第二个状态特征。嵩山最高峰连天烽海拔1512米,但历史并没有把最高峰封为主峰,而是将海拔第二高的峻极峰(海拔1492米)封为了主峰。这个历史安排的出现是无意中的有意,所体现的正是“封”,是历史把嵩山第二高“封”为了主峰。

嵩山主峰在太室山,最高峰在少室山。太室、少室的取名来自于纪念大禹之妻涂山氏二姐妹,这里,“涂山”体现的同样是“封”。因为“涂”就是上色、涂抹、覆盖之意,当然就是“封”的内涵。

嵩阳书院内有两颗最著名的柏树,号称天下第一,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可二将军显然比大将军古老、高大的多,但它却被封为了二将军。这里体现的还是“封”,是皇帝的赐“封”。

登封观星台是中国仅存,也是列世界第二的古代天文建筑,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观星台最核心的周公测影台为测日影之用,也就是“圭”;由此确定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制定二十四节气等形成了中国的授时历历法(夏历),体现的是规范、标准“寸”,而“圭、寸”组合即为“封”,这里展现的同样是“封”。

嵩山坐落于登封市,这个城市的命名就给出的是“封”——“登封”,而且体现的内涵又是登山提高之“封”。

那么这里的问题就出来了:嵩山之“嵩”为“山高”,那就是指山很高。而一个以“山高”而命名的山,为什么体现出来的却是“卧”、却是“封”呢?这就是历史所布下的谜!

“卧”是按兵未动,处于等待状态;“封”展现的是覆盖、封存状态。“卧”也好、“封”也罢,体现的都是“封存”和“等待”之意。而嵩山象征的又是中国传统文化,那么显然,“封存”和“等待”即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没有展现,处于历史等待的状态。就是说,中国文化是有使命的,是有目地的奠定:中国神传文化即是通过“儒、释、道”三教奠定未来所需要的修炼文化。但是,历史所给“予”的又不能在历史的奠定过程中明示出来,只能是深藏历史的背后,在表面上只是“象”:现象,表象。那么历史所给“予”的“象”就是“豫”,是中原河南省的简称。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封存”和“等待”状态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一个奠定过程。这个奠定的内涵又体现在鄭州名字的命名之中:

“鄭”的部首“奠”即奠定之意。历史走到今天,中原之地形成了一个最大的城市,成了河南省的省会——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那么“鄭州”所体现的历史角色即是:历史走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奠定过程已经完成!

所以,在历史文化的奠定过程中,作为修炼,人类的整体状态也就是“卧”、是“等待”。也就是说人类整体是处于等待状态的,“等待”的目地就是为了今天的佛法修炼。我们看“等待”二字:都由“寺”组成,体现的是佛法修炼;“待”又体现为“人人(彳)”。那么“等待”所隐含的历史内涵即是:人类最终等待的即是佛法修炼!

这就是“登封”的内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历史的一个奠定过程,一个等待过程;奠定和等待的目地就是人类最终要走上佛法修炼之路。

五、“开封”

开封位于鄭州东,为鄭州的卫星城;鄭州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历史的奠定,而开封就象是这个奠定的注解。历史上有“汴洛两京、畿(ji)内名山”之称:“汴”是开封;“畿”是靠近国都的地方,而登封市阳城(现为告成)即是中国第一个夏朝建都之地。自古历史就把洛阳、登封、开封连为一体。就是说,当历史在“登封”不断为今天所需要的修炼文化進行历史奠定的时候,历史也同时在“开封”为今天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而做奠定。那么“开封”所对应的也正是“登封”:启封的是中国文化为历史所做的奠定之门,开启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封存”和“等待”的深厚内涵。显然,“开封”隐喻的是能够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留下“汴洛两京、畿内名山”文化的用意安排。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后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北宋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最繁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都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即描绘历史的开封之景。

开封的“城摞城”与“悬河”息息相关。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菊花是今天开封市的市花。

那么从开封的历史中我们读到的这把“钥匙”是什么?

第一,黄河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而登封、开封都在黄河之岸,登封和开封的历史都是黄河文明的承载和体现。就是说,产生这把钥匙的土壤一定是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第二,登封是历史文化直接奠定的地方,而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承载就是文字,是汉字;而“开封”所展现的正是汉字的仓库,或者说“开封”所展现的正是汉字内涵的封存之意。我们知道,造汉字的是黄帝的文官仓颉,“仓”即是米粮仓。而仓颉就把汉字视作了“米”,视作了粮食,体现的也正是人类同样离不开的精神食粮之意。“开封”的历史作用就是粮食储备重镇,这就象汉字内涵的“封存”、“等待”:等待历史的今天展现其高深的内涵、为理解法所用。就是说,这把钥匙一定和“米”有关,一定是能够打开汉字内涵的“法”。

见过法轮图形的人可能有印象,法轮图形是由万字符卐和道家阴阳图而组成的一个“米”字,而“米”的内涵即是指汉字。“万字符卐”同样指汉字,因为代表万数汉字的符号就是“万字符”卐。那么开封作为历史定位的储粮城显然是暗指法轮图形之意。万字符卐是佛家的象征,那么法轮图形隐含的是弥勒佛?汉字?用汉字传佛法......都有。 所以,只有法轮佛“法”才能开启汉字所隐含的背后内涵;换言之,汉字就是依据法轮佛法的法理而成的。
所以,久远的历史用了诸多而曲折的谜在展现今天法轮佛法的传世。历史是为传法轮佛法而奠定的,那么要“开封”、要打开历史之谜当然唯有法轮佛“法”。就是说,要看清历史为法轮佛法的传世所做的方方面面的奠定,看清历史奠定的真相,就必须跳出已有的条条框框,包括“儒释道”三教。只有站在法轮佛法的修炼高度,才能在不同层面上看清历史的真相,这是唯一的“法”。就包括今天这篇解读嵩山的文章,完全就是依据法轮佛法的法理、由大法弟子所完成的。

今天,开封的市花选择了“菊”花,历史的一切都不是偶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菊”以包藏“米”而展现的是汉字内涵的封存之意;而且更重要的是,开封选择菊花作为市花,象征的正是“历史的今天”“菊开”之意:那就是暗示着历史的今天开封的粮仓门打开了;汉字的内涵为法轮佛法所启封了;登封所封存的历史文化背后的内涵到了揭开的历史时刻了。

第三,开封地上是悬河;地下是城摞城,二者在历史的奠定中互为一体,这个状态即是“高深”的体现。如果“地下城摞城”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象征;那么“地上悬河”也就是传统文化背后内涵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后内涵即是法轮佛法法理的展现。也就是说,法轮佛法的法理之“高”,即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定之“深”;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多深的挖掘,就会有对法轮佛法法理有多高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开封地上是悬河、地下是城摞城“高深”内涵的展现。

第四、“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这个历史的演绎其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不变的标准”。什么才是“不变的标准”?“真、善、忍”!那就是法轮佛法最高内涵的体现。佛法金刚不坏,不管人类的道德衡量标准如何变,如何下滑,但佛法是永恒不变的,“真、善、忍是衡量好坏人的唯一标准”(《转法轮》)。一个生命不管怎样轮迴,也不管层次高低,更不管是三界内还是三界外,“真、善、忍”就是衡量一切宇宙生命永恒的标准!所以,“真、善、忍”就是宇宙的法理法则,更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在开封,通过城市中轴线要奠定“不变的标准”的原因——隐含“真、善、忍”为永恒的衡量标准。

第五、《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开封的历史辉煌,但更展现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正是中国神传文化所带给人类的幸福与美好;我们更看到的是,“真、善、忍”佛法才是生命永久幸福与美好的保证!“清明”就是清楚、明白;“上”是向上,提高生命境界,更是指佛法修炼;“河”即是汉河、银河、天河。那么“清明上河”的背后内涵也就是指:得法破谜,修炼提高,修出三界,将是生命永恒的幸福与美好!

这就是“开封”:以储粮重地暗喻汉字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封存;以不变的中轴线来象征“真、善、忍”是衡量一切生命“不变的标准”; 以“清明上河”来展现佛法修炼才是生命永久的幸福和美好!更是以菊花隐喻法轮佛法的传世,才是啓封中国传统文化背后内涵的“钥匙”。

这就是“天地之中”,以嵩山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城市布局等自然形态而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立意:中国文化是神传文化,是修炼文化;中国历史的進程即是传统文化的奠定过程,即是为法轮佛法的传世而奠定修炼文化的过程!法轮佛法即是启封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

建筑篇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行为,主要体现为建筑,而汉字对于“建筑”本身的内涵展现即是文化之意。“建”的部首“聿”指笔,就是说建筑的内涵体现即是用笔书写历史,用笔记录人类的文明。所以,建筑是文化的承载。理清了嵩山的主题立意后,我们也就不难解读出嵩山历史建筑遗迹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六、中岳庙(太室阙)

中岳庙为道教圣地,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它背倚黄盖峰,远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拥牧子岗。中岳庙极合形地风水,布局谨严,规模宏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中轴线前500米处,即是嵩山著名的东汉三阙之一的太室阙。

1、汉三阙

嵩山有汉三阙:太室阙、启母阙和少室阙。三阙历史文物价值极大,但三阙的价值更体现在“阙”的内涵意义上。太室阙、启母阙和少室阙分别对应道教、儒教和佛教。那么“阙”是什么?

作为建筑形式,“阙”是宫殿建筑的门楼点缀式建筑物,就象是主体补充式的注解符号;而作为汉字释义,“阙”的汉字解释是错误,缺失。那么在嵩山,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均对应着“有缺失”,甚至“错误”,显然这是汉三阙最重大历史价值的体现。其实通过三阙给三教“有缺失”总体定位的内涵,和嵩山所体现的“卧”、“封”的奠定内涵是完全一致的。那么中岳庙作为道教修炼文化的体现,又是如何展现“阙”的呢?

2、修“真”与“假”修

中岳庙前身其实在黄盖峰顶,北魏时修建,是修道人修行之所。后来由黄盖峰顶下迁至现在的位置,汉武帝下令扩建,基本上就是今天看到的规模形式。而黄盖峰顶现在修建了象征性的建筑,称中岳行宫,俗称黄盖亭,其实就是一个亭子。

说起汉武帝下令扩建中岳庙还有一个历史记载。说是汉武帝游嵩山希望求到长生妙方。方士公孙卿等人就投其所好,设下圈套,当汉武帝登山时,听到山中有“山呼万岁”之声。他就以为山神显灵,随下令大规模扩建中岳庙。

这个历史的记载非常值得玩味。道家修真,说真话,办真事,最后修成真人。那么修真者做假,那是假修吗?所以,道家成立道教,什么心性的人都收,显然也就是只维持着修炼的形式了。

3、铁人瞠目

了解道家的人知道,道家是游走独修,不讲带多少弟子,即使带三个徒弟也会只有一个得到真传,其余基本就是摆样子的。我们知道孙悟空跟随菩提祖师修行七年,最后是在半夜得到密传修行之法,方得七十二变真本领出徒下山,因为孙悟空的悟性好。不是说道家的修法不好,而恰恰是道家功夫独特,必须要找悟性很高、根基很大的人才能传其真法,这是道家的修炼特点决定的。严格说来,道家成立道教是个错误,尽管道教大规模招收弟子,但得真传者寥寥。

在中岳庙有一神库,神库外四角立着四个铁人。他们均赤手空拳,怒目不息,一幅怨气冲天的样子。神库西侧又有无字碑碑亭,至今不知为何无字。关于铁人有动听的故事传说。但是,神库的这个历史布局,所隐含的背后内涵正是指道教不得真传弟子赤手空拳、什么也得不到、愤愤不平的形象展现。神库之外不入神,意为不得真法,修不圆满。“铁人”之意为:佛界是金,菩萨界是银,出三界最低的罗汉界为铜。那么铁人显然就是没出三界、不入神库之意,只能是有一个好身体吧。无字碑当然就是不得真经之意。这就是道教的真实现状。

4、“蟠龙藻井”

“蟠龙藻井”说的是在重修中岳庙大殿时鲁班显灵的故事。相传乾隆年间重修大殿,一衣衫褴褛老头来帮忙,领工瞧不起他,只给他一个柏树疙瘩。老头整天摆弄那个树疙瘩,后悄悄离开。后来在安装大殿天花板的时候,正中央刚好缺了一块,便找到那个树疙瘩。可那上面除了横七竖八的黑线外,依然如故,便朝树疙瘩狠狠踢了一脚。不料,树疙瘩里滚出来一个“蟠龙藻井”,往天花板一放,恰恰正好。于是就有了鲁班显灵的传说。

“蟠龙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显要的装饰部件。蟠龙是指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梁、板上的龙称为蟠龙。 而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天棚中央棱、方、圆形的装饰部件,最早来自于古代建筑天棚中央通天透亮之用。“藻”是不开花植物,暗喻无果;“井”当然就是井一样的天、井底之蛙之意。

那么在中岳庙大殿留下鲁班显灵,给出“蟠龙藻井”的传说,释出的既是不能升天的“蟠龙”,又是“无果”,更是“井底”之意,显然在暗指道教的修炼实质:徒具形式,不得真传。

在中岳庙“神州宫”处刻有一楹联,“道通天地三教外,德贯阴阳五行中”。“神州”即指中国,那么神州的楹联之意也就不可小视。“道通天地三教外”之“道”是修道的道,是道法的道,不指道教。这句内涵即是,真正修道大法在三教之外。“德贯阴阳五行中”那就是指三教外的大道由德贯穿一切。显然这是讲德做好人的大道大法。这处看似不起眼的楹联所阐释的一外一内,其实暗藏着一个重大的修炼天机,或者说道出的正是三教历史使命的重大天机——真正的修道大法在现有的三教以外;这个大道之法的核心贯穿的就是如何做好人。那么了解法轮佛法的人就会知道,在当今世上这无疑指的是以“真、善、忍”为最高修行理念的法轮佛法。

所以我们看到,中岳行宫虽小,但在黄盖峰顶,体现的层次高。但道家要大规模收弟子成立道教,那就必须下迁,必须降低标准,因为要面对众多不同根基的人。其实道教今天所展现给世人的,基本就是讲算命看风水,画符念咒,祛病驱邪一层的了。当然,道家成立道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这里不再展开。

所以,中岳庙暗藏天机,太室“阙”为其定位:维持修炼的形式,为历史奠定修道的文化。

七、嵩阳书院、启母阙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正北峻极峰下,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影响巨大,象征意义极高。嵩阳书院主殿供奉儒家圣人孔子,历史在书院内布局了两处代表性遗迹,即“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和“将军柏”。

1、大唐碑

佛道两家为出世修炼之法,儒家为入世做人之理。“儒”字即体现为“人需”:人在世间生存等待的历史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辉煌的,也是有极高内涵的,嵩阳书院选址于峻极峰下,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登封的历史中我们看到,汉武帝在登封留下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因为是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汉文化。汉武帝通过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中国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峰即是辉煌的大唐鼎盛时期,也就是大唐文化的辉煌展现。嵩阳书院设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即是确立大唐文化为历史顶峰的象征。

有趣的是,大唐碑在建造过程中留下了一个历史故事。大唐碑高9米,且有一个巨大的石帽,碑立起来了,但大帽子怎么也弄不上去,据说为此还杀了三个县令。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有一老者来到碑前。众匠人劝老者快离开,免得因无法完工受牵连。老者却笑眯眯的说:我都是半截身子埋土的人了,怕啥?啥时土围脖子就算完事了。说完转眼就不见了。这“土围脖子”马上提醒了众匠人,立马堆土,将大帽子拉上去了。世传此老者为鲁班显灵点化立碑。

象这类历史流传的故事虽不一定是原版本之样,但一定都是有内涵深意的。这里,立大唐碑突出“土围脖子”、突出大“帽子”,显然的历史用意是为大唐定位:即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的顶峰,大唐文化当然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盖帽”。

2、将军柏

在嵩阳书院西侧,从南向北,或者说从前到后,有两颗高大古柏,历史流传后面还有一颗。说是汉武帝一次来到书院,首先看到了最前端的一颗,随口封为大将军。刚走几步发现有一颗更大的,无奈金口玉言,只能让这颗屈居第二,封为二将军。可是往后走发现还有一颗更更大的,只好封为三将军了。据说三将军在明末毁于战火。现二将军高20米,周经12米,虽躯干龙钟,但生机盎然,约有三千年树龄。而大将军明显细小,且弯腰靠在了石墙上。其实三棵树相距非常近,绝不是什么真正的错封来历,完全是历史流传的需要。

嵩山植被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大茂密的乔木多集中于嵩山山坡一线,且基本都为柏树,这个自然景观和嵩山的文化内涵十分的协调一致。“柏”为“木、白”:在汉字中“木”以有用之才象征的是修炼的理、修炼有成者;而“白”为空白。那么“柏”所隐含的内涵即是:较少体现修炼的理,较少修炼有成者。而这个内涵和嵩山的“卧”、“封”,和“封存”、“等待”内涵是完全的一致。其实这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体现。

历史在嵩阳书院留下闻名天下的古柏,其意当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象征。纵观中国的历史,如果从文化角度可以清晰的划分为三种文化。第一是三皇五帝的神话创世阶段,其文化体现即是以河图洛书等为标志的上古文化。第二个即是自夏朝建立,到清朝结束的朝代历史阶段,此阶段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基础,以大唐文化顶峰为标志。第三即是中共建政至今的党文化阶段。这个阶段即是以无神论为基础,通过改汉字、发动“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儒家文化而建立的斗争文化,亦即党文化。如果我们把嵩阳书院“三将军”和中国历史文化作对应,显然大将军对应党文化,因为它在最前、最年轻;二将军对应朝代历史时期;最古老的三将军也就是对应着上古文化时期。因为今天的人对上古文化只当作神话传说,否定神的存在,所以,上古文化也就象三将军名存树无一样,没有展现给世人的必要了。

那么这里的问题就出来了,就是今天的大陆人大多数最相信的、最践行的是党文化,所以它也就成了大将军的象征和体现。神开创了人的历史,传给人文化,而今天人却无知的否定神的存在,拜倒在斗争邪说的党文化之下,这不是今天人类最大的错误和悲哀吗?这就是汉武帝“错”封三将军的原因;这就是启母阙对应儒家入世文化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启母阙紧邻嵩阳书院的缘故。

中国的朝代社会存续了近五千年,今天称之为封建社会,邪党更是称之为封建迷信。什么是“封建”?“封”字通过“登封”和“开封”我们知道了这是封存和等待的历史内涵;而“建”就是文化的奠定过程。那么“封建社会”也就是指为人类封存、奠定神传文化的社会。什么是迷信?在迷中坚守对神佛的信仰,相信轮迴和报应的理,从而坚守做人的心法约束,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这就是迷信。而中共邪党把“封建”和“迷信”偷换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在根本是就是为了否定博大精深的神传文化,掩盖自己的无知。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我们所看到的是,人们相信神佛,有心法的自我约束,道德有底线;我们所看到的是,敬畏自然,以维护自然为主的农耕文化社会,是人类真正的天人合一、清明上河式的社会生活状态。什么是幸福?以大汉、大唐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人民过的不幸福吗?在人类历史上不辉煌吗?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党文化是什么?除了教给人如何弄假、如何斗,还有什么?而党文化是无神论邪念,带来的是人们道德无底线,社会成了坑骗、互斗的大炼狱。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机器工业带来的是对自然的掠夺、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种对自然不能再生、无限制消耗所带来的发展模式,最终是人类的自我毁灭!

世间是善恶同存的。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恶人、坏思想、以致反映在宫廷斗争中当然是存在的,但这绝不是历史的主流。而今天的党文化专把历史的阴暗面戏说、演绎、放大,到处充斥着对恶的宣传。它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要挑我邪党的错,不光我邪党斗、腐败,历史上也是如此。多么的阴险狡诈!它用宣传“假、恶、斗”不断滋养人的魔性,可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大家一起往下滑、一起变黑吧!党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社会不可怕吗?那么当有一天历史要清除跟随邪党、不够做人标准的人的时候,那不就是邪党才是真正危害国人的洪水猛兽吗?这不是必须解体的邪恶党文化吗?而今天却有无数的人对党文化顶礼膜拜,视若神明,这不才是真正的迷信是什么?这种麻木的糊涂已经成了愚蠢的表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嵩阳书院“错”封将军柏,不正是对今天世人的讽刺和启迪吗?

3、启母阙(启母石)

所谓“啟母阙(啟母石)”是指大禹治水、大禹之妻化石生啟的历史典故。啟母阙位于嵩阳书院稍东的万岁峰下,阙内刻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史迹。在啓母阙之北、万岁峰下有一开裂的巨石,这就是啟母石。其实啟母石就是从万岁峰剥落下来的一块巨石。“啟母阙(啟母石)”的历史典故为:

据《山海经》记载,大禹当年为治水开河,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无私为公的历史典范。相传大禹常常一个人化熊(nai)开河,由大禹之妻涂山氏送饭。熊(nai即熋)是一似龟的动物,大禹为了不让其妻看到自己的不好形象,就腰拴一皷,与妻约定,听到击鼓之声方可送饭。一次大禹只顾开河,落石击响了腰鼓也没注意,而涂山氏马上送饭而来,看到大禹化为巨熊,甚为羞愧,遂走至嵩山脚下化为巨石。大禹无奈高呼:留下吾子!巨石开裂生出啓子,这就是啓母石的来历。

历史在人类朝代初始留下啓母阙,留下啓母石的传说,实际上隐含着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内涵。

先说大禹治水。本次人类文明的开端是以治理水患而拉开序幕的;而世间是善恶并存的,那么大禹治水也就是历史祛恶扬善的隐喻。就是说,危害人类的真正水患是恶,是恶的思想文化流毒,那么“大禹”之名显然也就是“文化”内涵的体现。

“禹”字由一撇、“虫”和“冂”组成:撇即是撇除,清理之意;“虫”即危害人类的坏虫,代表的是恶的文化;“冂jiong”是郊外、野外之意,指宇宙的荒郊野外人世间。那么“禹”字的部首之意显然就是在人世间解体邪恶、清除邪恶文化的内涵体现。

我们知道人类五千年朝代都是神传文化的奠定,那么恶的文化是什么?当然就是指历史的今天,否定神的存在,否定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党文化。中共党文化是以毛魔头为代表而建立的,毛即是党文化的象征,而毛魔头的元神即为龟精,也就是巨熊。所以,当象征文化的大禹变为熊(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华夏大地上党文化跑到了历史的臺面上,成了统治人的主流文化。这就是大禹化熊的背后内涵。那么大禹治水不就是解体党文化的内涵体现吗?
大禹化熊是文化的变异;“禹”字变“風”同样是隐喻文化的变异。 “風”代表的即是传播,也就是舆论宣传。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哪个集团政权象中共一样那么擅于运用舆论宣传工具:吹捧、造假、掩盖、封锁、铺天盖地齐上阵是中共宣传的拿手绝活。風水、風水,恶風必伴祸水。而中共邪党即是以水为相,是真正祸害世人的“红颜祸水”。

中共邪党位居北方水位,中南海象征,钓鱼台对外,北戴河颐养,张国涛、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皆现水淹中原之势,就连中共的成立也是在上海、在一条游船上凑起来的。既然邪党以水为相,那么天意解体邪党不就是在治“红颜祸水”吗?这就是大禹治水所隐含的历史内涵。

再来说啓母石。如果说大禹代表的是“文化”,那么大禹之妻代表的就是华夏大地。大禹和啓母留下了啓子;这背后的内涵即是,历史为华夏所奠定的神传文化始终贯穿的就是对人类的“啓”:啓发世人以史为鉴,接受历史的教训;啓悟世人,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内涵,是有目地,是有使命的;啓悟世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要啓封,是要打开的;更是啓悟世人,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奠定最终将会为人类开啓新的文明。等等等等。而“石开生啓”留给今天世人最为重要的却是救命之啓。

朝代历史的开端为世人奠定的是“石开生啓子”——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那么今天在朝代历史的结束之际,历史同样为世人上演了一幕“石开生啟”剧,这就是2005年贵州平塘发现的藏字石。此石也是从山上滚落下来一分为二的巨石,而这块巨石上生着六个天然大字——“中國共產党亡”。不但如此,历史给出的汉字“啟”还有一个展现“唘”:部首为“石、又、口”,即是“石头又开口”之意。那么历史当年在嵩山“万岁峰”奠定“石开生啟”,经过“万岁”的岁月,到达普喊“万岁”崇拜党文化的年代,再次为世人上演“石头又开口”,这意味着什么?这天意的安排难道不是啓悟世人退出中共组织吗?“退党保命”不就意味着退出中共就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吗?这不就是今天正在上演的、活生生的“石开生啓子”历史剧吗?在人类的大劫即刻到来之际,“退党保命”不正是大禹一声“留下吾子”的慈悲呼唤吗?

大禹代表的是文化;涂山氏代表的是大地;大禹腰鼓所体现的正是晨鐘暮鼓之意,“暮鼓”就是人类的末劫以击鼓为标志。那么当华夏文化变异为巨熊党文化主宰的时候;当涂山氏听到人类的末劫暮皷敲响的时候;当涂山氏变成石头的时候,即是大地变动、灾难的到来之际。此时,作为养育众生的大地,作为五千年而奠定的修炼救人的文化,不就是要尽可能的多救人吗?这就是历史奠定“石开生啓”的良苦用心!大禹“留下吾子”其实是历史的一声慈悲呼唤——“退党保命”!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少室山之阴,北依五乳峰,南向少室山。少林寺被历史定位为达摩所开创的禅宗祖庭,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象征;又加之少林武术名扬天下,历史影响巨大,所以少林寺在中国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今天,站在一个更为广阔、历史连续的角度看少林,我们发现少林寺其实是历史浓重的一笔:展现的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使命!

站在这样的视角看少林,少林寺所展现的主要历史内涵即为:少林寺冠名;达摩的使命;塔林的意义;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武术);三教九流混元图和少林寺选址的天机。

1、少林寺冠名

汉字是有深厚内涵的。而影响历史的人、物、事件的名字正是通过汉字的内涵展现着历史的天机和秘密,少林寺同样也不例外。

少林寺之“少”取自少室山。“少”的汉字解释是不多,很少。“林”表面为树林,但前已述及,背后内涵代表的是以“木”而展现的是修炼的理、能够修炼有成者。那么“少林”的背后内涵也就是指较少修炼的理、较少修炼圆满之意,显然和“封”、“卧”,和“柏”是同样的内涵。而“寺”代表的是佛教,部首为“土、寸”:“土”指地,代表的是三界;“寸”是度量标准,作为修炼当然就是指修炼的法理。那么“土、寸”组“寺”所展现的内涵即是:佛教所传之法为脱离三界之理,没有更高层次法的流传。那么佛教既然是如此的定位,那不就是“少林”所体现的较少修炼有成之意吗?所以,“少林寺”冠名的内涵即是指:佛教所传的是修炼最低层次、只为自身脱离三界之法,那么历史上能够高层次圆满的也就为数不多。当然,仅就“少林”二字来讲,还有另一层内涵,就是真正大批修炼有成、佛法弟子如林之日,是在历史最后不长的时间,因为“少”还有年轻之意。

少林寺建在了五乳峰之下。五乳峰代表什么?“乳”即哺育之意,作为体现自然界的名字,“五乳”显然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而五行那就是指三界内。作为修炼,只有走出三界外那才意味着修炼圆满。所以,少林寺建在五乳峰之下,其体现的层次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通过“少林寺”的冠名我们看到佛教的历史定位:寻求自身解脱之法,在世间奠定修炼文化。这正是少林寺建在五乳峰下、遥望连天峰的内涵体现,和嵩山所展现的“卧、封”同为一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