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中国神仙文化之三:两个重要概念 / 作者:逍遥散人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11/3/4/72364.html
神仙文化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

有中国特色的宇宙系统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容,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的文化体系根本上就是以这种宇宙系统论发展而出的天人体系,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意识。历史上,神仙观念的每一次变化都是由当时的宇宙观的变化而引起的。汉代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天人体系中天对万灵万物的统摄对应着秦汉的象天法地,魏晋南北朝玄学强调天人体系中心灵对天的感悟对应于魏晋人士的游仙意识及“体道”情怀,而宋明理学对天人体系大一统的极尽强化,强调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环节都能发现和谐而永恒的宇宙韵律(理),于是“须弥芥子”成为士人所爱。总之,天人思想是中国神仙文化得以发展并深刻影响民众生活的肥沃土壤和理论依据,当然也就是神仙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神仙则是这一体系在“人间”最为集中的落角点。神仙是中国先哲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观念结晶,以“人道”复归“天道”的精神实践。

从“神人以和”到“天人合一”

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以《尚书》和《易经》为最早,《尚书•尧典》中已有四时与四方的对应关系,即东对应春,南对应夏,西对应秋,北对应冬。这种对应为中国古代宇宙系统论奠定了基础,但没有神的内容。《尚书•舜典》就有了神的内容。如“类于上帝,湮于六宗,望山川,遍于群神”。《舜典》把社会分成四级:神、君、臣、民,四者协调,就是“神人以和”。進入西周以后,一方面,针对殷商的覆灭,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认为天子不可以滥用上天赋予他的权利,给人民带来灾害,得出重要的结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另一方面,殷商时期,人民普遍祭祀鬼神,希望从神谕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为了使人们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的配合天,周王朝又提出“以德配天”,将“神”抽象为“天”,人们又把天称为“百神之大君”,是群神的代表,因此“神人以和”逐渐地演化为“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内涵

“天人合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有丰富的内涵,现在人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协调,英文也将其译为“Harmony in man and nature”,这样就将这一概念表面化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认为,人是天的产物,人一方面要遵循天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配合天的变化规律,天人是一个开放、动态、不断调整的整体。

西方哲学通常用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在概念名词里绕圈,往往陷入枯燥之中。中国的哲学则往往用感性的方法来体悟,更加形象,真实。庄子为了说明逍遥的自在,用大鹏展翅直上九万里来比喻,如果谈到“忠”,大家都会提到岳飞,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体察“忠”这一概念的现实表象,它是抽象概念的物质化、具象化。同样,“天人合一”概念的内涵也有它的现实表象内容,就是神仙。这是因为神仙是人做的,神仙可以上天入地,逍遥自在,能知过去未来,能切实把握天的运行规律,他们是中国文化中真正意义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如果说岳飞是“忠”的典范,那神仙当然就是“天人合一”的典范((参见附图《神仙文化与“天人体系”的结构关系示意简图》)。

当然,在这里所提到的神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实在中国人心目中,无论是儒家的圣贤,还是道家的神仙,亦或佛家的佛(觉者)都属于神的范畴,佛道自不必说,儒家的“圣贤”本身就已经是对人的超越,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连孔子本人也不敢说自己是圣贤,孔子嘴里的圣贤都是上古那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君王如伏羲、黄帝等,他们和佛道的神仙一样,是神通广大的代表。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有“生为圣贤,死后封神”的传统,圣贤和神仙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只不过一个是入世的表现,一个是出世的表现。所以不仅孔子,其他被后世认为是圣贤的人如岳飞、文天祥等,死后也皆被推为神仙,乡间民里还广泛流传着各种各样版本的关于这些圣贤成神成仙的不凡经历。

神仙说与黄老之学的关系

学术上通常认为黄老之学是经世之学,养生之学,而神仙说则是依附黄老之学而逐渐发展壮大,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当然由历史学家们去考证。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思想史或者说是认识史。因为中国的历史普遍是后代人写前代史,对于许多史事其实都很难考证,但是无论事实如何,史书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对前代历史的普遍认识。而人类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认识史。

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永平八年,汉明帝以如下“诏报”赐楚王英:“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在这里,正因为黄老之学和佛学都被认为是神仙之说,才会有汉明帝诏言中的“与神为誓”。所以说,最迟至汉明帝时,黄老之学,佛学和神仙说就已经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了。

我们再向前看司马迁对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是关于老子身世最权威和详尽的资料,关于老子的年龄,由于司马迁也没有确定的材料,故罗列了两种说法,“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对于为什么会如此长寿,司马迁以肯定的语气说“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既然在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看来,老子已经是一个修仙之人了。那么汉初的“神仙之说与黄老通” 也就理所当然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