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洪扬华夏文明正统文化;神传文化;修炼文化,彻底抛弃肃清邪恶中共党文化,理性思维,正确判断是非善恶,了解真相,做一个有道德良知的华夏神州儿女!~~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历史时机,立即退出邪恶中共党团队组织,汇入全民理性、明真相、觉醒大潮! #注:请您用自由之门等软件突破网络封锁,浏览本博客!
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两汉至魏晋的乐舞 / 作者:季黛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11/7/29/76138.html【正见网2011年07月29日】以现代人极度强调自我的观点来看,那“周公制礼作乐”简直多此一举、自找麻烦!只要成年,我爱咋做就咋做,与别人不相干,没瓜葛!
可是,你再深思一下,那“揖让進退”并非繁文缛节,而是利用“礼”的缓、慢、圆来达到平心静气、雍容大度,以袪除烦躁、轻浮和急功近利的心态。
所以,古代讲究礼、乐、舞,注重祭祀郊庙、敬天畏神。除了体念先人创业维艰之外,还有许多内涵:在“礼”中纾解心情;在“乐”中平静祥和;在“舞”中缓解急躁;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两汉
据《晋书 乐志》记载:汉高祖自灭秦占领咸阳之后,以巴蜀为根据地,打算铲除项羽所封的秦朝降将“三秦”势力,而阆中的范因,此时却率领賨人(秦汉时期分布在川北、川东及陕西汉中一带的土著居民。因使用木板为楯,冲锋陷阵,被称为“板楯蛮”。又称“賨人”,“賨”音“从”,劲勇善战。)来归附、跟从高帝,并且担任前锋。等到平定秦中之后,就封范因为阆中侯,下诏免除了賨人中,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的租赋。
賨人的习俗喜好舞蹈,高祖爱极了此族的勇猛精锐精神,数次观赏其舞,后来就使宫中乐人学习之。阆中有渝水,是其族人所居之地,故名此舞曰“巴渝舞”。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总共四篇。其歌辞既然是来自远古祖先代代相传,因此没人能知晓其句度、蕴含。
三国
到了三国曹魏初年,就让军谋祭酒王粲改创其词。王粲问巴渝统帅李管,那首《种玉歌》的曲调寓意,试着让他也高歌一曲,听了之后,再次考校原本旧歌曲,而为之改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台新福歌曲、行辞新福歌曲,而歌辞则改为以叙述和歌诵曹魏德业为主。
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又改“巴渝舞”为“昭武舞”。至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尚书上奏,说是考据与总览三代礼乐所遗留下来的曲目,根据魏朝所建立的功德形象,奏允创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跳舞时都持羽、吹籥。
西晋
等到晋代,又改“昭武舞”曰“宣武舞”,“羽籥舞”为“宣文舞”。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谥号,而庙乐就停掉宣武、宣文二舞,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荀勖所率领的郭夏、宋识等乐人,所创作的正德、大豫二舞。
永嘉之乱(指五胡乱华)后,海内分崩离析,朝廷的伶官、乐器,尽皆散没于刘渊刘聪父子以及石勒的叛乱之下,西晋东迁到长江中下游避乱。
东晋
偏安江左的东晋初年,设立宗庙,尚书下令执掌的太常,要上报祭祀所用的乐名。太常贺循答说:“魏氏一朝,或多或少对汉乐有所增损,如今又一次遭离丧乱,旧典不存。然而目前诸乐,都和之以钟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于歌辞,陈之于舞列。宫音悬在正庭,琴瑟安在朝堂,八音迭奏,雅乐并作,歌词吹管,各自发挥正常赞咏作用,这是周朝之旧礼也。自汉代以来,依然仿效此礼,只是自造新的歌诗而已。旧时京城现已荒废,礼乐歌舞现今既然已经散失亡佚,而音韵之对错曲折,又欠缺有能力辨识的人,所以现在实在难以启齿。”当时真是无雅乐、乐器及乐工、伶人,省太乐兼代鼓吹令。后来虽然得到《登歌》以及《食举》之乐,但是仍然不够完备。
太宁末年,东晋明帝又访问了阮孚等人,请他们用心增添补益。咸和中,成帝又再设置太乐官,汇集往日遗留下的好乐舞,但尚未有金石之音的加入而已。庾亮都督荆州军事时,与谢尚两人开始修复雅乐,可未完工时庾亮就死了。而继任的庾翼、桓温,他们专事研发军旅战争,所以把乐器长久锁在库房,最终导致腐朽坏烂。
等到慕容隽平定冉闵(五胡乱华现象之一),兵戈争战之际,而邺下(东汉献帝建安时期的文学。建安时期,曹操位高权重,且爱好文学,极力网罗文士于邺下,因而人才荟萃,文风鼎盛。故称为“邺下文学”。亦称为“建安文学”。)的乐人,也有不少来归附的。
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谢尚镇守寿阳,于是采拾历代遗下的乐谱、舞蹈和乐人,以充实宫廷太乐,并制金石、钟磬,于是雅乐才开始逐渐完备。而王猛平定邺下之后,慕容氏手中所获得的乐声,又传入关右(指潼关以西)。东晋孝武帝太元年中,破了苻坚,又获得他的乐工杨蜀等人,学习旧时古乐,于是四厢的丝竹金石之声,始称完备。又使曹毗、王珣等人,增造宗庙歌诗,然而郊祀祭典依然不设歌乐。
简介此一时期的舞蹈
賨人是个能歇善舞的民族,他们善跳“巴渝舞”。歌舞时,数人敲铜鼓,男男女女手拉着手一边唱着歌,一边跳着舞。跳到高潮时,铜鼓激越,人们劲歌,舞者手执“牟弩”,步伐整齐有力,作出向敌人進军的模样,这时,舞蹈已经变成战斗的演练了。賨人这种既勇武好战,又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鼙舞”,没法察知详细起源,然而知道汉代时已经施用于燕享之乐哪。傅毅、张衡所写的辞赋,都是指此事、此舞而言。旧曲有五篇:一、关东有贤女;二、章和二年中;三、乐久长;四、四方皇;五、殿前生桂树。其歌辞已经亡佚。曹植《鼙舞诗序》云:“故汉灵帝西园鼓吹伎工,有个叫李坚的,擅长“鼙舞”,遭逢世局荒乱,……。先帝听说他是旧朝伎工,下书召李坚任职。坚年逾七十,……古曲流传有很多谬误,所以依据前朝旧曲,作新歌五篇。”及至西晋武帝泰始年中,又创制其歌辞。所以此舞经常变动,桓玄将僭位称帝时,尚书殿中郎袁明子,向他启奏,建议增满八佾(八行,每行八人,谓之八佾,天子才能使用)。泰始中的歌辞至今仍保留。
“拂舞”,出自江左(长江中下游)。旧说是吴地的舞蹈,检验其歌词,又并非吴地的辞语。可也使用于宫殿内庭。杨泓序云:“自到江南见到白符舞,或说叫白凫鸠舞,谈到听说有此种舞以来,大约有数十年啦。细察其歌辞旨意,乃是居住吴地之人,害怕孙皓施行虐政受迫害,想归属晋朝廷呢。”
“杯柈舞”,按晋武帝太康年中,天下老百姓为晋世国祚安宁而舞,用手甩接杯、柈(通“盘”),再三反覆并舞蹈。此舞在汉代惟有柈(盘)舞,而晋朝加上杯,反覆舞之。
“公莫舞”,就是现今的“巾舞”是也。相传:项庄在筵席上表演剑舞,打算趁机加害刘邦,项伯看出他的意图,以袖隔开,使得他无法伤害汉高祖,而且还频频呼喊项庄,说:“公莫!公莫!”古人相互之间称呼对方为“公”,说“公别害汉王”的意思。如今跳此舞时,手里所用的巾盖,就像往昔项伯衣袖的样式。
“白纻舞”,按舞辞中有“巾袍”的说法。纻(苎麻纤维织成的布)本是吴地所出产,当然是吴地之舞。晋朝有俳歌歌词,其中又说:“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地乡音,称呼绪为纻,因此怀疑“白纻”即是“白绪”呢。
还有《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列、使用于正月元旦,百官朝贺的大典上。
结语
由此看来,每一朝代的兴替,每一主权的转移,登基天子,最注重的是宗庙祭典的礼乐歌舞,那是宣示正统的关键所在,所以对于礼乐、歌词、舞蹈的重寻与匡正,视为十万火急,因为这是得到上苍及列组列宗承认的事实。
所以每位开国君主,都急于寻得前朝所遗留下来的、历经风风雨雨仍承传不歇的古代雅乐,并以找到懂得辨识、明白旧曲、旧舞、旧辞的乐工、伎人为最优先而礼遇之。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礼乐祭典的教化,无远弗届;歌舞雅乐的感召,无人能及。
只是如今这些神传雅乐、正统歌舞,随着世风日下、道德崩颓的末劫来临,早已陆陆续续被老天以各种看似偶然的因果关系,提早收回去了,不再在世间流传,取而代之的是魔性大发的嘶吼乱蹦;强调一己的标新立异;以及失去自我的呓语呢喃。
但茫茫浊世里,还有一股清泉流淌,那就是当今迅速崛起的神韵艺术团,他们以匡正中土神传文化为己任,以恢复固有正统乐舞为职志,一路辛勤巡演,一路散布福祉。有兴趣一睹神州古代乐舞吗?请密切注意该团巡回演出资讯。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