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洪扬华夏文明正统文化;神传文化;修炼文化,彻底抛弃肃清邪恶中共党文化,理性思维,正确判断是非善恶,了解真相,做一个有道德良知的华夏神州儿女!~~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历史时机,立即退出邪恶中共党团队组织,汇入全民理性、明真相、觉醒大潮! #注:请您用自由之门等软件突破网络封锁,浏览本博客!
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玉石文化之一瞥 / 作者: 荣欣 整理
http://www.zhengjian.org/node/112920
远在七、八千年前,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华夏先民,就从掘土、采矿、伐木等生活历练中,认识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头;它散发春阳般的光泽,富含着丰富的“精气”,也就是“能量”。于是将美玉按照心目中阳、阴二气运行的模式,琢磨出圆璧与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样,刻画上“密码”式的符号,希望经由“制器尚象”发挥“同类感通”的法力,与天地对话。他们相信万能的宇宙将神秘的生命力经由神灵动物的传递,才降生出了人类。从“万物有灵”的思维中,发展出中国特有的“龙凤文化”。古人通过配戴雕琢龙、凤、虎、鹰的玉饰,彰显自身氏族特有的神灵秉赋,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后儒家文化将玉的物理特性拟人化,将美玉诠释为具备仁、义、智、勇、洁等“君子之德”。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参悟生死,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而玉则被当作能够使人长生不死,永葆青春的器物。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认为吮含玉石,借助唾液与其协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所,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此外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神圣的宗教意义。
“玉”字的最早出现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家中的玉就是宝。自从仓颉将玉造字为王者腰间的一点配饰,玉就和治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说远古时代黄帝分封诸侯的时候,就以玉作为他们享有权力的标志,此后,许多帝王的“传国玺”也都是玉做的。商朝就已经使用墨玉牙璋来传达国王的命令,在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开始用玉做工具。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得到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石“和氏璧”(现据专家考证,和氏璧可能为绿松石质地),秦王知道后,许诺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虽然最后被识破只是一个阴谋,但也可见当时宝玉的价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说的就是用自然玉石做成的器物,以及玉器的社会功能。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1958年在南阳黄山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圭形玉铲可以看作是玉器诞生的标志。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玉器高峰时代,即东汉时袁康所说的“玉兵时代”,他在《越绝书》中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在这个时代人们使用当地所产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当时有三个产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仑山和田玉为中心。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在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器,首先是作为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圆形中空的玉壁,是先民升天通灵的祭器,外方内圆的玉琮作为礼地之器,与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念相关,象征着天地、神灵、祖先的法力。红山文化中的玉龙、云形玉佩,是部落图腾和首领权利的标志物。
夏商时期,东部沿海的制玉工艺与西部新疆的和阗玉汇聚中原,形成玉文化一统之大观,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玉戈、玉钺、玉璋、玉刀,显示出高超的开料技术和精细的雕工。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墓所出的玉器,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用具、佩饰、艺术品、杂器七大类,特别是动物形生肖玉佩,种类繁多,双线阴刻的夸张洗练与自然天成的俏色手法运用,将中国上古玉作推向鼎盛。
两周时期,随着社会礼制的日臻完善,玉器不仅是贵族在进行祭祀,朝聘、征伐、宴享、婚配、丧葬等活动的国家重器,如圭、璋、壁、琮等。同时人们将玉的贞洁无暇之比附君子之美德,作为美好事物与人格的参照物。“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特别是组合玉佩,是将黄、环、珠、歙(用骨头制成的,用来解绳结的锥子)等,以彩绶贯之,由短及长,锵鸣清样扬,以约束行止,谐和体貌。且这一时期的玉器纹饰多勾云纹,粗细阴阳,勾连多变。成为上古服饰的一道亮丽之美景。玉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自然属性。
春秋战国时期,琢玉工具得到了改善,雕刻工艺也不断提高,出现了浮雕、半浮雕和精湛的透雕技法。玉器成品常见有玉璜、玉琮、玉璧、玉镯、玉环、玉剑饰、龙形佩、成对器形玉件等。采用的玉材多为青玉和黄玉,白玉少见,亦有采用“独山玉”的。
两汉王室尚玉更甚。在大力倡导孝义和后葬的社会习俗中,以期保护死者不朽的丧葬用玉的明显增多。玉衣、玉九窍塞、玉焓、玉握等,是汉代王公贵族特有之葬具。玉衣的使用根据等级不同,有金镂、银镂、铜镂、丝镂之分。另外,乞求神灵的保佑、祓除不祥的辟邪用玉大量出现,如玉刚牟、玉翁仲等。在汉代常见的玉佩还有称为牒的心形玉佩喝线条流转婀娜的“翘袖折腰”的舞人佩。贵族配剑,常以剑首蚌铋四种玉装饰,称为玉具剑。玉质有青玉、黄玉、墨玉和白玉。白玉成为玉中上品。
魏、晋和南北朝时,石刻的风行使玉器制作少被重视。传世的器物很少,但图案清晰,十分秀丽。玉材有青玉、黄玉,白玉很少。
隋唐时期,盛世开明,经济繁荣,丝路畅通。玉雕艺术由衰转盛。唐玉受西域文化和佛教艺术影响,呈现出新的面貌。唐人玉带板上多饰“蕃人进宝”“伎乐人”形象。玉飞天则是最早的佛教玉雕。其它玉佩饰也多以珍禽瑞兽为主。光洁玉润的碾琢喝富丽华美的神韵透出玉质之美。唐代玉器出现了花鸟、人物饰纹,器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增加了有实用价值的杯、碗、盅等。玉器图案大量采用缠枝花卉、瓜果鸟兽、人物飞天、虫鱼为主要题材。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是唐代玉雕的独特的时代风格。
宋元以后,社会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玉雕市场和官办玉肆,开后代世俗陈设玩赏之玉先。宋代出现的宋之肖生玉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浓郁气息,仿古玉器多为仿汉玉器。玉器以花、鸟、兽类为主,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实用品有杯、洗、带板,陈设品主要有兽、鱼。当时,盛行做古玉器。仿古器形有青铜器、佩件,如剑饰、带板、佩饰等,玉材主要有白玉、墨玉、青玉,其中最多的是青玉和白玉。
金代传世古玉中“春水玉”、“秋山玉”,前者鹘擒雁鹅春草间,后者虎逐群鹿秋山中,层次富于变换,雕法多样。
元、明、清是我国玉雕工艺的繁盛时期。元代的雕工突破了宋代琢工。雕琢有粗有细,但粗犷的刀法深厚,颇有古风,细致得出奇,兽件上雕刻的毛发,刀法流畅,刻出的云纹上下翻腾,气势磅礴。这时期出现了“凸雕法”和“透雕法”,尤其凸雕的细工碾磨技法,更是前所未有。
明代,扬州出现了大型玉器和以苏州为中心雕琢各种精巧的玉器,又由于新疆玉材的大量入关,玉雕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名作极多,在我国制玉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玉雕刀法出现了“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艺术性很高。题材也多,常见有松竹梅、花果、松鹿、人物、鸟兽、缠枝花卉等。
清代,特别是十八世纪后半期,清朝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田玉料的开采;对西南的开发也导致缅甸翠玉的输入。由于皇室的主导,玉雕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乾隆年间北京城为全国的制玉中心,并召集各路能工巧匠献艺,出现了“俏色做法”、“半浮雕”、“透雕”等各种琢法。清代玉器雕琢得十分可爱,大小器件玲珑精致形象逼真。玉料选用也相当严格,但只要符合要求的玉材,无论是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都被采用。玉雕小至寸许,大至万斤。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发挥到及致,山水林壑集于一处且利用玉皮俏色巧琢,匠心独运,集历代玉雕之大成。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精品展现了明、清两代玉雕精华,其中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特别引人注目。小件玉器,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东坡肉”等等和流传民间的小型器件,无论山水、花卉、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雕得活灵活现。
玉器从远古走到今天,近八千年的发展,使玉雕具体的展现了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神传文化的伦理纲常,中世纪以后,形神兼备的写实手法体现在玉雕作品中,也展现出华夏子民格物致知的“求真”治学精神。“敬天格物”诠释了我们华夏民族的特性,也体现了中华古玉深层的人文内涵。
玉石文化之玉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腠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也就是说玉是美好的石头,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这其中“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说玉的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义理是指玉石的纹理。“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形容玉石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石富有正义感,实事求是的表现;玉智是指优质的玉石可以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玉勇是指玉石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所以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洁是指“美玉无瑕,白玉无瑕”之美德,也指廉洁,清廉。忮即嫉恨。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礼记•聘义》也记载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这是孔夫子从儒学理论的角度,“比德于玉”,把玉的物理性质同道德相联系,提出玉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
玉是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自古有言“黄金有价玉无价”。如果说美而不朽是玉的特色,那么坚贞温润更是玉的品性。这种品性中包含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主义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随和坦荡;“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以及“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维吾尔谚语说:“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作巴依堂上的地毯”,反映了华夏民族对自由的共同热爱和向往、以及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既然古人赋予了美玉那么多人性的品格,那么以玉喻人也就成了自然而然。
在《诗经》中有很多以玉喻人的句子,例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召南•野有死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诗句与意境最为优美的是《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一个男子赞美他将娶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有美玉一般的内心。但被比喻成玉人的人,并不都是女子,常常也被用来指男人,嵇康风姿俊美,人们用“玉山”比喻他。后遂且“玉山”喻指伟男身姿。嵇康善饮,饮后常醉,醉酒之后摇摇晃晃常自倾倒。后遂且“玉山自倒、玉山倾倒”等形容醉酒、醉态。而一对容貌人品皆出众的夫妻往往也被喻为“一双璧人”。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可见“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多么美好、高尚的字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在古代诗文中,不仅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人物,也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如: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壁》、《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了玩石美玉里,对玉的喜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玉石文化之治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古人将美丽、润泽的石头统称为“玉”。因此,古代所指的“玉”是广义的,不仅包括现在的各种硬玉、软玉,还包括水晶、玛瑙等其它美丽的天然晶石。“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几千年的独特而灿烂的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从远古到现代,玉不仅代表着权力与财富,更是道德与精神的象征和寄托之物。
玉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品质和最高境界的理想。中国人把玉人格化,同时也把人格玉化,它融合了中国人推崇的坚忍、含蓄、内秀的品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玉还被赋予“仁、义、智、勇、洁”五种德行,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因此,佩戴玉(水晶)石,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时刻提醒佩戴它的人,要注意保持君子的德行与操守,用现代的话简单说,就是:做一个好人。
玉不凿不成器,好的玉石只有通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凿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般来说,一件玉器从材料的采集到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都会经历:采玉、断玉和治玉的过程。
玉料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原生矿是指蕴藏于海拔4,000米雪线以上的原生矿体,大致于元代已有开矿挖掘玉料者。因山陡缺氧,开采工作十分困难,开采下来的玉料叫做“山料”。
次生矿是指从原矿体剥离成小块之后,夏季冰雪融化成洪水,将其冲至山坡或谷底河中被采集的玉料,俗称“水料”或“仔料”。被冰水冲下山的玉料,其料小若指甲,大如磨盘,重达千公斤者是为罕见。牧羊人也可在山坡上发现较大的仔料,但也很少有百公斤的。
古代玉匠治玉之前,先要断玉,要闻玉香、观玉色、摸玉理,再借助八卦阴阳之理,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的八个卦象来断玉的属性。偏于虚无就是乾,偏于阴就是坤。
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吴中绝技,陆子冈之治玉、鲍天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俱可上下百年无敌手。”为什么叫做“治玉”,而不是“制玉”呢?因为“顽石无性,巧手可治。”每一块璞玉都是有灵魂的,“玉不琢,不成器”,琢玉者理应赋予玉以新的灵魂与生命。
治玉是一门艺术,从璞玉到精美的玉器不仅需要精湛的雕刻手艺,还需要经过艰辛、精心的制作,才能创造出精品。
古代治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上古时期,先民在打制、使用石器时,就逐渐发现了一些治玉的工具和技法。玉的硬度较高,必须用更高硬度的石头才能加工,而同一座山上的石材硬度大体一致,无法使用,所以必须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所谓的“他山之石”,就是治玉的砺石。《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概括了古代加工玉器的基本方法。切,就是把璞玉从石头里切割出来。[1]然后对璞玉进行构思,并且在璞玉上画样,因材施用是雕琢玉的一种境界。“每件璞玉都是不同的,不能如同工业生产一样千篇一律批量生产。”因此真正的玉匠会说“治玉”是做“活”,不是做“货”。
古时治玉用砺石,后来发明了铁制圆盘“砣”工具。砣机发明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部落,推动琢玉工艺成为独立的手工艺。完善的铊机叫做“高凳”或“水凳”,以木结构、铁铊子组成。玉工用双足踏蹬板使铊子旋转,带动蘸水金刚沙磨磋玉料而成型。所以说玉器不是用刀刻的,也不是用凿子錾成的,而是由玉匠用铊机,以水和金刚沙为介质,经过“铡、鏨、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的把设想的形状“琢磨”而出。
碾玉工序大体上可分为12道:1.捣沙、2.研浆、3.开玉、4.扎铊、5.冲铊、6.磨铊、7.掏膛、8.上花、9.打钻、10.透花、11.打眼、12.上光。一般来说,第1-3道是学徒工做的;第4-11道才是玉匠的本分;第12道则另由专业工人去做。当然,造型简易的玉器,则毋须经历上述全部工序。
“琢磨”之后的玉器表面比较粗燥,还需要“碾磨”,也叫“光亮”或“抛光”,就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器表面碾磨平整,展现出光洁、温润的玉石的质地,至此一件玉器大致完成。在汉代,工匠发明了一种“双钩碾法”的著名琢玉技法。刻纹细如游丝,婉转流动,没有一丝滞迹,可见技法的高超。
参考文献
1 开心学国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6月,P282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