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星期五

论“誓” / 文/大陆大法弟子


 http://www.minghui.org/mh/articles/2013/8/23/论“誓”-278346.html
【明慧网二零一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誓,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就是誓言、起誓的意思,大意是用庄重的言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追溯起来,“誓”文化在中华历史上有很深的积淀,也留下了很多典故。
 誓,起源于祭祀,和天地神灵的信仰有关。在遥远的古代,只有在非常庄重的场合,才能“起誓”。如祭祀、出征等。起誓的目的,就是向神灵表述遵守戒训的决心。如《汤誓》、《泰誓》、《秦誓》等流传下来的诰文,都是在极庄严的情景下的誓辞。并且这些誓词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讨伐无道,教人向善。如《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暴君的背景下产生的;《泰誓》,是周武王与各路诸侯孟津之会,诛灭商纣暴君的天象下出现的;《秦誓》,则是秦穆公训诫臣子要律己怀民的前提下而成文的。

由此可见,中华“誓”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场合庄重,目标正义,决不食言。所以古人对待立下的誓约是极慎重、相当敬畏与谦卑的。

《左传》记载,郑武公夫人姜氏生庄公时难产,所以一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姜氏想立小儿子为君主,可是她的丈夫武公不同意。及至庄公继位,姜氏就一意帮着小儿子讨封地,最后发展成和共叔段一起阴谋造反,想要推翻庄公。庄公在打败共叔段后,就把其母安置到了城颖,并且当面发下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古人都很重誓,一国之君更是如此。后来庄公既思念母亲,又不愿违背誓言,就叫人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土台,思念母亲时,就登台向城颖方向眺望。后来人们把这夯土台叫“望母台”。

人无信不立,重信义才能立国安邦。作为万民之表率的君王对社会风尚有着莫大的引导作用,若稍有不慎,上行下效,所造成的恶果更是不可估量。所以即使一国之君也不敢违背誓言,惟恐影响了自身的威望、民众的教化,被后人耻笑以及遭神灵惩罚。

可见中国古人对起誓的极端重视。正因为如此,民间就有讲究,不能随便发誓。因为誓词一出,天地鬼神共鉴,如态度言行不端,定会招来无妄之灾,如自食誓言,灾报恐怕会更加严重。

在《隋唐演义》、《兴唐传》中,秦琼在罗艺处发配充军之时,曾和表弟罗成互学对方家传绝学— “罗家枪”和“秦家锏”,并发誓都不隐瞒。秦琼起誓言说:“如有半点隐瞒,必吐血而亡!”秦琼教到秦家绝技“撒手锏”时,因心生一念害怕表弟今后会盖过自己,一晃而过没有教全。罗成立誓:“如有半点隐瞒,必死于乱箭穿身!”,但教到家传绝技时也是心生一念害怕表兄日后会胜过自己,结果,罗成在使到罗家绝招“回马枪”时,轻轻一带而过,势如收招,瞒掉了绝招“回马枪”,结果是双方誓言均应验,后来秦琼吐血而亡,罗成也被敌军乱箭穿身悲惨而亡。

在西方,宣誓也都是非常庄严神圣的。从政治上来说,各国从宪法或者其它重要的法案都明文确定,重大事件必须宣誓,如美国总统在就职时要宣誓且誓词要载入宪法;外国移民要归化入籍,同样也要面对国旗宣誓;法庭传召证人出证言证词时,也是要在神的面前发誓的。

当然西方也有圣人教导让人不要随便起誓的文化。如在《马太福音》中,耶稣有这样的话教导门徒:“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

从这段话可见,耶稣并非否定起誓,而是因为天、地、神、君的尊贵,教导人们不能随便发誓。以防被恶人利用去做坏事。东西方的圣哲们,对“誓”的庄重态度,竟然如此的吻合。

神圣庄严的誓约、誓言,已经被现代人搞得如儿戏一般,沦为了口是心非的闹剧、做秀的表演,山盟海誓挂在嘴上,却不准备付诸行动。尽管如此,宣誓的性质并不因为人们在认识上的变异而随之改变。誓言,那是不能拿来当儿戏的,因为“人心发一念,天地尽皆知”,更何况对神明起的誓,那是要兑现的。欺骗神明也是需要自己去承担后果的。

朋友,如果您曾经被中共邪党欺骗,加入过它的什么组织,发过“毒誓”要为其奋斗终身,那也是要兑现的。既然您发誓把自己献给邪党,那份誓约就是一份卖身契,它就有了控制您生命的权力,把您牢牢地与它的邪恶组织捆绑在一起,同生共死。今天的人,谁愿意将自己高贵的灵魂交由邪恶的中共控制?赶快从身心灵上摆脱中共的魔影,用庄严的本性解除中共用欺骗强加的魔咒,退出中共的党团队组织,拥有一个真正自由的灵魂和美好的未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