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hengjian.org/node/127906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与地域
《伤寒杂病论》成书约为公元200〜205年之间,作者为张机(仲景),荆州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巿)人。当时全国范围内战乱频仍,疫疠流行。但荆州地区自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任荆州刺史以后,局部得到稳定发展。刘表为当时八俊之一,重视文教,因而当地学术空气浓厚。
《后汉书‧刘表传》记载,当时荆州“南接五岭,北据汉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刘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金。逐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三国志‧王粲传》:“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卫凯《与荀彧书》云:“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馀万家。”
这样的局部繁荣,直到建安13年(208年)刘表病死,约持续了20年。这20年正是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的大好时机。《伤寒杂病论》中说“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约公元196〜205年,这几年正好在刘表治理的20年之中。
《伤寒论序》考
关于现今流传《伤寒论序》版本的内容,有学者考证有一部份的文字为后人所补充而窜入正文,非张仲景原序的内容: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标名引用仲景《伤寒论序》,无“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23字。卷一第二节《治病略例第三》引用“夫天布五行”至“实为难矣”一段文字未标引张仲景名。《千金要方》引文通例,凡引张仲景文,率标仲景名,如卷一《诊候之四》之例。
日本古本《康平本伤寒论序》将以上23字改为小字嵌注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8字之下。“夫天布五行”至“实为难矣”一段文字低张仲景序文一格,表示这段文字非原序所有,而为解释阐发性文字。
20世纪30年代中医文献学家杨绍伊《伊尹汤液》一书以较多篇幅论证这23字及最后一文字为王叔和所加,后来窜入正文。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
孙奇、林亿《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按,通‘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由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广《伊尹汤液》,而《伊尹汤液》已亡佚。近年发现的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内容,证明了这一脉络的医学发展:
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经考证当为梁代陶弘景的弟子辑录陶氏医药方论的着作,约成书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约西元540~800 年)。
《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马继兴校注:“此书历代未见着录。原为卷子本,藏于敦煌千佛洞。伯希和盗运敦煌文物时选中此卷,幸被一装车道士暗暗留下。民国初年售予河北省威县中医师张偓南先生。偓南先生传予嫡孙张大昌中医师,世袭而藏。惜于1966年夏毁于横扫一切的浩劫(文革)。今存两种抄本。甲本乃张大昌的弟子之间转抄者,保留原貌较多,但在转抄中偶有省略及按抄者理解妄加改动处。乙本乃张大昌追忆而成,内容较全,但难免有误记之处。现以甲本为底本,并以乙本补入缺文。凡补入文字均在其下加重点符号,不另作注。书名冠以《辅行诀》,意思是将医药作为辅助修道之手段。古代方剂书、兵书、道书,常见书名带‘诀’字者。陶弘景撰有《黄庭集诀》、《药总诀》,即是其例。此书题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然观书中校注,知已经过后人整理。玄武汤皆未改为真武汤,不避宋讳,说明整理当在宋代以前。此书重视五行学说,以五行格局经纬五脏用药,独具一格。书中保存古佚书《汤液经法》、《桐君药录》的某些内容,对于研究医学史和仲景学说价值颇大。”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轨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促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遍,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探明此数方者,则庶几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耆为主;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为正名也,但以某药为名,以推主为识耳。
《金匮要略》内容可能继承于汉代的“经方十一家”
《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份(即今《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可能是继承汉代的“经方十一家”(见《汉书‧艺文志》)。汉“经方十一家”共274卷,其书内容未能得见。从其标题与现行《金匮要略》的篇名相对照,两者之间有惊人吻合之处。如: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与血痹虚劳、胸痹心痛短气、趺厥等篇对应。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可与奔豚气、腹满寒疝、狐疝等篇对应。
客疾五藏癫狂方可与百合狐惑阴阳毒、惊悸吐衄等篇对应。
金创瘛瘲方可与疮痈肠痈篇对应。
妇人婴儿方可与妇人妊娠、产后、杂病三篇对应。
神农黄帝食禁可与禽兽鱼虫禁忌、果实菜穀禁忌相对应。
这样的对应决非偶然,无疑是张仲景继承与发展秦汉医药学的有力佐证。医史学家范行准对此曾有专篇论述。
张仲景为《神农本草》一派说
谢观(1880~1950 年)《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其传承派别分别为,华元化(华佗)为黄帝针灸一派,张仲景为神农本草一派,秦越人(扁鹊)为素女脉诀一派。”
清代徐灵胎:“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
《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发展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并全面、系统的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为中国医药学的经典着作,唐肃宗时就被列为医师的必考科目,历代医药着作纷纷引用其内容作为论据,目前仍为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伤寒杂病论》一千多年前就流传到朝鲜、日本,成为这两个国家的传统医药学的主要内容。近年欧洲亦多研究此书者。
参考书目
1. 《伤寒杂病论》成书补考 柯雪帆 《中医研究》 1995年12月第8卷第6期
2.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柯雪帆 《中华医史杂志》2000年1月第30卷第1期
3.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 钱超尘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15卷第2期
4.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续完) 钱超尘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15卷第3期
5. 《伤寒论通释》 李心机 2004年8月第1版
6. 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 钱超尘 温长路 《河南中医》2005年1月第25卷第1期
7. 张仲景学术研究成果之大成—读《张仲景研究文献索引》 钱超尘 2006年第26 卷2月第2期
8. 仲景伤寒经典着述源流探微 许国敏 张横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7月第30卷第4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