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正见十年征稿]浅谈中国古代教育 / 作者:云松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11/1/8/70858.html【正见网2011年01月08日】中国古代教育其实主要就是儒家教育。孔子杏坛讲学,门徒三千,开创了儒家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尊崇地位;隋唐以后开科取士,极大的促進了儒家教育的发展,自此以后达到鼎盛,千年不衰。

儒家教育的目地是学习灌输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完善的思想体系,涵盖了人类社会社会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包含了“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道理以及涵养道德、陶冶情操、敬天畏命、知天达命、安身立命等多方面的深刻哲理,体现了古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儒家思想具体讲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再往下又包含了“忠、孝、勇、公、廉、明、正、直、俭、勤”等内容,越往下越庞杂,规范了人类社会的做人准则、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其实,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和礼”,这是最核心的价值。有仁便有义,无礼则无信,无信而不立,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其实,“仁义礼智信”也好,“忠孝公廉明”也好,都来源于“真善忍”宇宙法理的真,都是宇宙“真善忍”根本法理在人类社会这一层次世间法的体现。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虽然是“释道儒”三教鼎立,交相辉映,但释道两家讲的都是出世,而儒家讲的是入世,更接近于世俗社会,所以影响也更大。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是非常有成效的,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了人才,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精英,对于社会的繁荣稳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没有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就没有大唐的文采风流,两宋的雍容华贵,明清的瑰丽多彩,就不会有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教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国家输送了人才。汉晋时代虽然没有科举,而是举荐,讲究的是门阀血统,但是那些豪门大族子弟,无不受过良好教育,不学无术也不可能被推举。隋唐以后开科取仕,“学而优则仕”,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机会,大批品学兼优的平民子弟走上仕途。中国古代教育为国家输送了不少栋梁之材,各朝各代都是名臣倍出,名垂青史。正是因为古代教育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才能够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虽然能够科举高中、一登龙门的幸运儿是少数,但没有考中的读书人也并非无用,他们在社会上也有较高的地位,读书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或是一方士绅、或开学授课、或充当幕僚、或行医、或从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国古代教育的间接作用,就是教化了民众,读书人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社会,形成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对于维护人类道德,维护社会正常程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是非常有特色的。它的教材千年不变,就是儒家经典,圣人之言,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不管朝代怎么更迭,所学的都是这些内容。不像现代社会,教材可以随意编写。社会可以变化,朝代可以更迭,道统不可改变,这就确保了儒家思想完整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儒生,不管在哪个朝代,接受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学习的都是圣贤之道。这些东西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有着极其丰富的营养,学生自幼接受这些教育,受益当然非浅。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一启蒙就学习圣人之言,《大学》、《中庸》、《论语》、《诗经》,人人倒背如流。而这些中国古代教育属于普及的东西,现代的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却看不懂,不知所云,如读天书。中国古代的教育,讲究的是“读书明理”,“知书达理”,不仅是学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会指导你的一生,通过你自己的实践体悟、融会贯通,会成为你建功立业的真才实学。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比,实在是有天差地别。

中国古代的教育分为民办和官办,或称公学和私学。民办主要是指私塾,一些落第秀才,开科讲学、授课教徒。兴办教育成为读书人的一条重要出路,即解决了生计,又培养了人才,极大的促進了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讲究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读书人都很愿意从教。如果自己的学生能够榜上有名,一登龙门,那老师是很有面子的,可以荣耀一生的。官办主要的就是书院。有些书院虽然是民办,但都有官方背景,得到过官方的扶持和资助。书院是读书人深造、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只有那些有志于科考的读书人才有机会進入书院学习。书院一般是各省和大的州府才有,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书院有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象山书院、东林书院等。书院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很高的学术水平。执掌书院的山长,都是学界泰斗,无不是德高望重的名流大儒。社会办学和政府办学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制,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提供不同的人才。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也是很有特色的。比如说,那时候的教育分为经学、蒙学、和半经半蒙几种。蒙学也就是启蒙教育,启蒙的时候,老师只授课,不讲解。老师一字一句的念,学生一字一句的背,直到背熟为止。在这过程中,老师一般是不讲解的。所以那时候的儒生,随便拉一个出来,都可以洋洋洒洒的背上几十万言。这种教学方法看起来很笨拙,其实是很有效的,也是很有道理的。第一是可以磨练孩子的性情,端正学习态度,此为正心诚意尔。第二就是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可以使圣人之言深深的刻在他的脑子里,一辈子都忘不了,可以使他受益终生。通过这一阶段,就会为他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不讲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圣人之言都有深刻的哲理和内涵,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的,讲了你也未必明白。那是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消化、实践领会、融会贯通的。不恰当的讲解反而会误导学生,把学生领入歧途。所以,对于儒家典籍,启蒙的时候老师是不讲解的,这是传统。经学就是老师一边授课一边讲解,师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那时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识水平和扎实功底,能够和老师進行一些学术交流和讨论了。学生可以提问,老师可以为学生破疑解惑。宋代以后兴起来的理学,就是在师生之间学术的交流和讨论中发展起来的。半经半蒙就是在两者之间,老师有限度的给学生做一些讲解。经学也好,蒙学也好,学生的修业和老师的水平还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国古代教育是很注重启发教育的,很注重学生的领悟和体会,只有学生真正领悟掌握了,才算是入了门,学到家。

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就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其实并不尽然,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学习肯定需要努力,有一个吃苦的过程,只有努力才会有收获,这是天理。中国古代教育讲究的是循序渐進,学生的学业和自身的修养是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其实是自我修行提高的过程。其实中国古代教育并不枯燥,是很有趣的。因为学生除了学习儒家经典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诗词歌赋、练习书法、学习琴棋书画等等,这些东西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乐趣。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多的对学生强化训练的方法,比如声律启蒙、对对子、作诗词、写作文、选学琴棋书画等等,几乎每天都要進行这些训练,寓教于乐。这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激发创造力和创作欲望,陶冶思想情操都大有裨益。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实在是值得我们今天特别是未来的教育所学习和借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