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人类文明的审判(第四章):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特征(上) / 作者: 小岩


http://www.zhengjian.org/node/114862
第四章 文明的属性与使命的分工


第二节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特征 (上)

前言

从本文的逻辑上讲,第三章最重要,建立一种人类《文明使命论》的项目管理逻辑,一种《终点决定论》的逻辑,区别自然主义无意识论的那种《起点决定论》。然而从内容上讲,讲到人类文明的具体内容,那么本章本节的内容应该是核心。前一章定义了或者提出了人类文明项目工程对项目团队的要求——介绍需求。而本章核心就是给大家介绍人类文明项目团队两大核心人物或者应聘者的专门介绍会了——介绍供给(供职者)。其实这也是许多东西方文明孰优孰劣的那种争辩们所最最感兴趣的内容。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或许属于辩论的一种正面意义吧!因为辩论双方总想一争高下,所以总会使用一种非常挑剔的眼光看待对方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各种特征,并从中给对方多挑挑毛病。因为有对手存在,所以对手看自己往往比自己看自己还要清楚,或许这就是因为不在庐山之中的原因所导致的吧。就象夫妻吵架一样。夫妻恩爱的时候什么都好。差异点那是吸引力。但是夫妻一旦吵起来、打起来,那差异点就会成为相互攻击的把柄,而且什么陈康子烂谷子都会翻出来。对方任何缺点都会被照射在显微镜、放大镜之下,恩爱的记忆早已被抛到脑后。相互的弥补、照顾、扶持都忘记了,似乎都保存了。这就是人,特别是被实证科学思维武装起来的“短线记忆”的人。

关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特征原先想分为两节来写,关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SWOT分析原先也想分为两节来写。但现在看来,东西方文明还是以对比的方式阐述比较清晰,然而我们这种对比描述可不是为了比出个“孰有孰劣”,而是在这《文明使命论》的基点上,东西方文明的这些特征,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作为不可分割的硬币的两个面,都与文明各种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有关。对比着说只是为了写作起来比较方便,绝非比较学意义上的比较高下。大家都已经知道,因为本文采用的是一种博客式的写作方式——也是一种流思维方式,所以一下给大家比较的东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未必能够面面俱到与逻辑结构严谨,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也许在后续章节具体讨论东西方文明依照使命安排责任进行具体表现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为大家进行不漏的情况也未可知。所以这里先给大家埋下个伏笔,也好给大家事先有个交代。

其实我们这里给大家提及的绝大多数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在本文之前的各个章节中可能都给大家论述过。只不过那时候提及这些东西方文明的不同特征可能是作为一种分析原理结合一些具体问题分析给大家提及到的。可能散落在各处,不同系统。我们今天这里是把这些东西方文明的不同特征汇集在一起给大家论述的。所以还不能够确确实实叫做阐述。叫做归纳汇集还比较合适。下面我们就按照四个方面帮助大家把这些东西方我们的不同特征给大家汇集一下。也就是,

(1)、在本质属性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

(2)、在思维逻辑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

(3)、在结构体功能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

(4)、在过程认知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

“在本质属性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其实这个话题太大了,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主题作为单独的一节来讨论,至于东西方文明在后三个方面的差异——逻辑上、结构上与过程方面的差异,我们只能在下一节的“续”中再进行论述了。其实即便是这样分开讲,在文章的篇幅上还是很难讲得面面俱到的,本人也只是提出一些比较有感触的要点而已。要想真正全面讲清楚这个话题,恐怕100万字也打不住,那是人类文明几千年的结晶。并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的清。我这里只是归纳一些要点。其实即便是要点,用这样几节的篇幅也是论述不完的,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在本文后三章讨论人类文明项目管理的具体事件的时候,一些涉及到东西方文明的不同特征与机理的方面可能还需要不时的添加进来进行表述。所以这里给大家先埋下个伏笔。

一、话说阴阳

讲到东西方文明的不同属性,或者东西方文明的不同分工,就必须从阴阳属性谈起。必须给大家说明的是,我们这种东西方的“比较”只能够先从浅层气说起。为什么呢?因为在西方的水平思维上,“比较”才会有意义,而东方思维属于一种上下思维,找不到水平“比较”的另外一方。由于西方文明的使命就是被安排在浅层次,安排在表面层次,如果非要给拉到深层上进行比较那就属于强人所难了。但是我们在“比较”东西方文明的时候,我们有时必须提一下东方文明的一些更深的内涵或更高的意义存在。因为东方文明的存在意义并不局限于表面层次。这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使命所造成的。

使用二分法的眼光看,又结合东方的阴阳思维,从大的方面讲,西方文明属于阳,东方文明属于阴。其实在深层上讲,东方思维是合一的、包容的、不可分割的,所以东方文明阴阳兼而有之,属于一种阴阳平衡论,而不是单阴单阳论。正所谓“无阴不生无阳不长”,东方文明属于“生文明”,所以阴阳必须兼而有之,而且还必须得阴阳平衡才行。就是这个道理。而西方文明属于单阳文明,有阳而无阴。单阳就属于单一“质性”、同一“质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所以同一“质性”的单阳西方文明必定是一种排他性文明,必定是一种“争文明”。这种同一“质性”走向“量性”差异划分事物差异也就是必然的了。

西方文明属于阳,东方文明属于阴,我们还必须为大家澄清一点的是,因为西方实证科学的主流属于一种决定论、绝对化的认识,所以我们一旦给下了这种东西方文明阴阳划分的认识,一些人就会使用绝对化的眼光对待这种问题。我们前面不是已经给大家阐述了嘛,东方文明本质上是一种阴阳合一的文明,阴阳平衡对文明。这种阴阳合一是一种大家常常听到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种阴阳互有的关系还不象从阴阳鱼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阴阳平衡观还有阴阳相对性、阴阳相对论在里面。比如,儒家思想是属于阴呢?还是属于阳呢?这得看是什么样的参照系,看相对于谁去比。儒家思想不存在绝对的阴阳属性。绝对化的认知在东方思想中是没有意义的。处于这种相对性思维方式,所以在东方的认知体系中,并没有“定义”这种概念范畴。定义,就是把含义给定住的意思,把思想理解都固定化、物质化、实体化。而东方文明则属于一种流意识、相对性思维,追求的是对事物在不同层级方面的不同内涵的认知,叫做悟性认知。悟性认知就是力图打破各种固化认知的思维惯性。

让我们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例吧。儒家思想到底属于阴呢还是属于阳呢?其实儒家思想本身也属于一种阴阳平衡体。当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比较的时候,因为道家思想根本上属于一种修炼文化(作者注:不是指那些算命、看相、看风水、驱邪治病的小道),关注的是出世的结果,然而儒家思想则是属于入世的。出世是一般人所不得见的。人们经常称呼修道之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是这个“不得见”的意思。因为不得见,所以就属于阴。另一方面,入世的所为则是世上人世间的品德,属于能够被世人所看得见的。这种得见者,那么就属于阳。因此,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入世思想,在与出世的道家思想比较的时候就属于阳。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再做一个比较。这一次让我们把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做个比较。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属于是入世的,但入世的方法不同。法家强调的是物质手段,无论是激励或惩罚,都针对个体人的物质身体与物质欲望。在这方面法家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的物质文明的手法很类似。然而与法家的入世方法不同的是,儒家思想关注的社会人的精神层面、品德方面的事情。物质者,外也,显形显性也,外露也,阳也;精神者,内也,内藏隐性也,不露也,阴也。所以儒家思想在与同一入世层次的法家思想比较的时候,儒家思想的阴阳属性就成了阴。

这就东方文明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这也属于阴阳平衡、阴阳相济、阴阳互生的一种合一性关系。在这种阴阳相对性的认识框架中,任何定义性的东西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二论五行

谈完了阴阳,那么就再让我们再来谈一谈五行。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阴阳五行是分不开的。五行对于理解东西方文明而言没有阴阳那么复杂。本人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五行思想就相当于东方的物理学,主要意义还是在“术用”的层面,当然五行论也实际到许多生克机制、循环思想的问题,但是五行论最刚性的那部分知识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指五行论在“术用”层面的内容。当然在背后思想上,五行思想也不简单,因为东方思想是合一论嘛,所有的思想都缠绕在一起、包裹在一起,是一个不可以被分割的系统。

那么在“术用”层面上,简单的讲,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东方文化属木,西方文明属金。其实东方文化是一种泛称,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并能够完全划等号。中国文化既有东方木的属性,也有中位土的属性,因为中华文明肩负着人类文明初期阶段(五行木性)与中期阶段(五行土性)的双重使命,所以中华文化就具有五行木与土的双重属性。因为在五行生克关系中,木性克制土性,所以我们就中华文化的属性统统归于东方木性了。因为东方思想属于合一论,不可分割,所以我们就把木性土性归在一起讲了。

《黄帝内经》里面有四气调神大法。四气讲的就是春夏秋冬所对应的木火金水的四种事物属性(这里先不讲土性,因为土性属于五行论中比较高难度的部分,与木火金水四气四性还不再同一个层次面上)。然而四气并不是为了独立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四气并非仅仅的自然物而已。四气与机制调整有关,与调神、调节管控机制有关。也就是说,我们了解东西方文明的五行属性,实际上也为了理解人类文明项目管理的管控调节机制用的。

大家知道,西方文明属金,东方文明属木,就是要通过了解金与木在五行中的属性而理解东西方文明的不同属性与不同使命的。因为阴阳五行论经常使用于命相方面,所以本人就把这种基于阴阳五行思想对文明应聘者的考察与评估方法取名为《文明的相术》。

大家知道,五行术就相当于中国古老的物理学,属于“术用”的层面。然而在西方的实证科学中,并不对物质做本质上“质性”的划分,只是做一种“量性”区格。而中国的五行术讲求的物质不同属性的物。还是先讲木火金水这四物吧。

木与金属于实物,有形之物。然而木与金又有差别。木属于阳性之物,属性为生发之性;金则属于阴性之物,属性为收敛。木与金代表有形之物,所以中国人讲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东者为木,西者为金。东西者有形之物也。但是一种属于生发物,一种属于収敛物,属性不同也。生发物木,弹性之物也;収敛物金,刚性之物也。这就是中国知识的一种表述方式,不使用定义或概念的固化方式,而是使用比象的方法,找到上帝创造的一种自然物进行说明——用上帝的智慧而不是使用人类的智慧来说明问题。这样即便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有些事物的属性还一时认识不清、认识不到,但是拿一种《神创物》来比象,那一定不会错的。这就是东方认知相对性的一种方法。禅宗的公案以及佛家的悟性思维也都是遵循了这样的法则。

木金=东西=实体物,那么水与火又是什么呢?水与火同样属于自然力,但是属于无物形的那种自然力,能量的存在形式还没有被固定下来。因为能量层级比较高,还不能被物质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对于人力而言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针对有限的人力能力而言,就叫做“水火无情”。因为人的能力有限,人只能够操作有形之物。也因此木金水火四物,实际上反映了四中自然力的层级,也就是能量体与物质载体的一种相对关系。

1. 能量层级最低的实体物,刚性之物,金;

2. 能量层级比较低的实体物,弹性之物,木;

3. 能量层级比较高的非实体物,流形式存在之物,外阴内阳(坎卦),水;

4. 能量层级比较高的非实体物,能量散发形式存在,外阳内阴(离卦),火;

5. 能量级别高于四气,可以制约四气,在四气之间进行能量与形式转移的中正中庸之物,土。

西方文明的许多特征都与西方文明的“金”属性有关,比如资本主义、拜金主义,和平时期的市场经济,用钱主导一切,以及战争时期的船坚炮利,都与这个五行属“金”有关。这些方面我们在《天时五行断代》一文都已经跟大家讲到过了。

同样东方文明的许多特征与东方文明五行为“木”的属性有关,比如东方为什么称为东方?东方文明为什么“起点就是巅峰”?为什么东方思想的爆发期在春秋的“百家争鸣”时代?为什么西汉之时董仲舒会“独尊儒术”?为什么新儒学可以在宋明之际再度燃烧起思想之火?以及为什么阳明思想在明朝之后被冷落而流行与日本?其实这些个为什么都与五行“木”的属性有关。

甚至我们在本文关于人类文明的后三章讨论中所要谈到的关于东土文明为什么必须回归中土?中华文明为什么远离海洋而向内陆发展?为什么发生两次路上丝绸之路?西方文明为什么通过海上而东来?以及郑和为什么必须要下西洋?被武王伐纣所击败的殷商遗老遗少们为什么退归东海,甚至远赴美洲大陆?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史实其实都可以在《五行论》中找到答案与原因。有机会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在本文的后三章为大家展开论述。

三、再谈主客之“位”

谈完了五行,那么就再让我们来谈一谈八卦,也就是谈一谈《易经》之中关于“位”的概念。在西方思想中,起码在哲学的高度上并没有“位”的概念。虽然现代营销学上有了关于“定位”的概念,其实这种“定位”也只能算是关于“位”的一种相当肤浅的认识而已。

八卦中的六爻,每一爻,无论是阴或者是阳,所处的位置叫做“爻位”。爻离开了爻位,自身的阴阳属性并没有多少其实的意义。中国人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说法。这句话非常确切的说明了关于“位”与“人”与“事”的相互关系。一件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任何也事物发展到了哪个“爻位”有关。一个“人”对应于“事”所应该秉持的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与当事者所在的“爻位”有关。因此这个“位”的概念就把“人”与“事”这两种维度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就是事件主导者或者相关人在“位”上的改变。中国人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基于“位”的概念,甚至某位皇帝统治江山多少年,那叫做“在位”多少年。所以“位”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东方文化就非常重要。东方思想中“位”的概念就具有相当于西方实证科学中的笛卡尔所创建的那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样的作用。

“位”的概念也可以看成一种《环境论》,可以用现代策划思想中的“情景论”context来比拟。“位”就决定了人与周边环境、具体场景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属于空间位置制约论的一种表现吧。

“位”一方面具有“情景制约性”,这是“事”一方面的表现。这是一种被动意义上的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在“人”的维度上,“位”又属于“人”的一种“意愿选择性”。这是比较主动方面的一种意义。

我们讲西方思想中并没有明确的关于“位”的概念。但这并不是说西方思想对于“位”没有进行“选择”。其实西方思想也有其相对应的“位”。只不过浑然不知而已。这或许涉及到“位”概念的另外一重意思——“位”的主动性选择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西方实证科学一直以来都是秉持一种“理想主义”思维方式,也就是一直采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采用了一种《外眼》的所谓“客观”的方式。因为实证科学属于《外学》,所以是不入《内机》的。《内机》属于黑箱的范畴。所以西方实证科学是不入“位”的。当然这种“位”指的是与人相关联意义上的一种狭义的“位”。可是在广义上讲,“位”既与“人”有关,又与“事”有关。“人”与“事”属于“位”坐标系统的两个不同维度,就象笛卡尔坐标系的x轴与y轴一样。因此“人位”则属于“位”系统中的“主位”轴,“事位”就属于“位”系统中的“客位”轴。西方实证科学的理想主义实际上选择了一种“客位”的角色,也就是旁观者、客观者的角色。所以说,西方实证科学中虽然没有“位”的思想,但还是默认by default的“客位”角色。而东方思想相对而言,选择了“主位”的角色。其实东方思想中,“主位”与“客位”都有,因为“位”属于被主动意识到了的一种“选择”,而不是默认by default。西方思想的不入“位”,其实指的是一种狭义上的“位”,不入“主位”。

比如东方思想中常常用到的“天地人”三才结构实际上就是关于“位”的概念。天之道,天位之法理;地之法,地位之法则;人之理,人伦之品德。天地人是三种层级,三种法理,三种逻辑,也反映三种“位”的思维方式。八卦实际上就会“天地人”结构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64卦就属于上三爻与下三爻的叠加摆放,以表征更多的事物。中国的“中庸思想”其实也与“位”的概念有关,中庸守正就是守住“中位”。“中位”就是“天地人”的中间“人位”。守住“人位”就是守住做人的人理,守住人伦,守住人类行为的规范准则——核心就是守住人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可以度过中间发展阶段。文王给我们推演的就是这种“人位”之理,后天八卦。文王就是根据人伦之理从新定义了阴阳,配置了八卦。

可见中华文化在文明之初就清醒的意识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身是从地上通天的梯子。人的位置或意义就是“中通性”。人是沟通天地的中通通道。关于“人位”的认知这属于大尺度、大眼光、大智慧。我们中国人时常所说的“天人合一”讲的就是“人为”之理必须向“天位”靠拢的意识,向更高目标靠拢,向高于人类的宇宙目标靠拢。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正意义。所以知晓“人位”是为了人类提升的目的的。与东方文明的宇宙使命有关。因为提升,所以必须知道人类当前的位置。就是这个道理。

西方思想中没有“位”的概念,其实也与西方文明被分配的使命有关。西方文明主要关注人类来到人世间后任何待下来的问题。为什么来到人间?西方思想的答案,是因为人类犯了错误,被逐出的伊甸园。其实伊甸园这也是西方水平思维的一种映射。人类文明的任何思想传统都上溯到这种文明关于人类起源的一种宗教观——关于古老文明之初的神传之话(神话或传说)。西方宗教认为,人类起源于一种“原罪”。这就是人类起源的“原罪说”。人类因为有罪而自天堂降到世间。来到世间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人类这个水平维度的空间生存下来,等待下去。这就是西方文明在使命上需要关注的,任何解决温饱问题,任何解决物质需求问题,任何让人类能够存活下来,并使人类能够延续下去。因为人坠落世间是因为失去了原本的天上的“神位”。因为已经失去了“位”了,那还谈什么“位”呀?!by default就可以了。人从天上落到了地上,如果非要给个“位”的话,不过只能是那种没有价值的地上的“位”而已,所以叫做“地位”。“地位”者,“客位”也,入乡随俗吧,随“地之理”吧,“客理”、“物理”、。“自然理”。

所谓“地位”不过是一种“客位”而已。但是当《神创论》一旦被忘记的时候,外来者是客的“客位”角色与“客位”之理也就被忘记了。尽管西方实证科学在创建最初之时还能够清楚的记着自己“客位”旁观者的角色,但是当实证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财富一旦丰盛起来的时候,一旦物质性就将人类的本性、神性给埋没了的时候,于是实证科学的后继者们实际就走上了一种“反客为主”的轨迹。把自己真的就当成了地球上的主人了,真的就把地球当成了自己的家了。这就是一种“反客为主”的角色变换,自我“主客”角色转换之后,再以一种“阴阳反背”的逻辑从新认识事物,于是接下来就是“天翻地覆”了,“以阴为阳”、“以地为天”了。然后就总是相把地上的“物之理”延伸到人类社会的“人之理”的维度上,甚至试图延伸到“天道”、“天理”的天上去。于是坐在地上“客位”的人反过来却总是把自己看的是最高的,于是总是向下去比,向下去看。这一看确实觉得自己比地球上的动物高级多了。越这样比较就越觉着自己是这的主人。这实际上也属于一种强盗逻辑。在地球这儿,谁本事大谁就应该是这里的主人——一种强权即真理Might is right的逻辑。给自己个理由让自己在这里永远的待下去。虽然“延续”与“待下去”确实是西方文明所被赋予的使命。但是这种“待下去”与《神创论》的“最后的审判”有关。如果忘记了《神创论》,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在地上“待下去”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连这些终极问题都忘记的话,那么这种“待下去”就失去的实质的意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主流世界的《有神论》思想就是对实质科学的物质文明(为了“待下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有神论》与《科学论》是缺一不可的一种关系。

然而《进化论》的出现目的就是破坏这种互补关系。撒旦教门徒们打着“科学”或者“主义”的旗号就是为了破坏《有神论》与《科学论》的互补关系。以主义替代《有神论》的信仰,然后然人类忘记在地球上“待下来”的终极目的。这就是撒旦的用心,让人类回不了天上真正的家。为了让人类永远“反客为主”的待在地上,于是撒旦门徒们就给出了一个强盗逻辑可以让人类在地球上“待下来”的理由——《进化论》的“适者生存”也就应运而生了。

四、论人性的善与恶

实际上,关于人类本性到底属于“善”还是属于“恶”的这个根本问题,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基本认知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认知其实也与东西方文明各自不同的使命有关。然而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本身其实还是属于二分法逻辑的问题。在真正的合一论是不会这样提问的,因为在合一论看来,人性是善恶同在的。

其实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这是由“位”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站在“地位”上,站在“客位”,也就是站在从天上堕落的基点上看问题,人性就是恶的。这就是基督教看问题的角度。但是如果站在一种“主位”的角度,站在一种“人位”向“天位”回归回升的角度,就一定认为人性的“善性”尚在、良心未泯,还有得救,还可以被教化、被度化。所以关于人性善恶,其实取决于在什么样的“位”上看。

基督教的人性“原罪论”涉及到对人类起源的认识。西方文明认为人性是恶的,因为人性起源于一种原罪。这种“原罪论”的认知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息息相关。而东方的儒家思想(包括被儒家吸收的墨家思想)关于“人性善”的这种认识其实与“人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有关。西方宗教观解答了人的来路,东方思想回答人的去处。一来一去,两个方向,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不应该对立的争论谁对谁错。两种使命,各自擅长一方面,也是使命使然。

因为东方思维属于一种可变的、相对的、非固化的思维方式。因为让东方思维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因此东方思想就更关注如何把人提升改变的问题,使人类可以再从新回到他原来宇宙中所待的位置。道家讲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返本归真”。这才是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人虽然现在待在地球上,属于一种现在时的human being,但是人类可并不真正属于这个地球。地球只是一个临时客栈而已,而并不是真正的家。因此东方思想关于“人性善”的这种认识与人类需要返回终极归宿这种需求有关。这是往高了说,往出世的层面说。如果往低了说,往入世的层面上说,儒家文化抓住了“人性善”的一面、人性可以改变的一面,所以特别关注对于人性的教化,所以儒学家首先就必须是教育家。这方面,孔圣人就是楷模,既有教无类,又能够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另外,教育、教化也体现着中国合一论的“知行合一”的传统。

然而,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关注的是“人性恶”的一面,认为人性来源于原罪。人天上就是有罪的,人是带着罪(sin)而来的。如果没有原罪,人类或许并不应该来到地球上。从人类来源这一方面看,从人类堕落到地球这方面的意义看,基督教的这种认知是对的。需要给大家补充一点的是,大家都知道西方思想是一种绝对论的最终结果性的认识,所以基督教的这种“原罪论”具有一种终极的含义。其实人类罪还不仅仅表现在原罪方面,人类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之中,在地球上多次的生命轮回之中还不断的犯新的罪,佛家中把罪叫做业力。生生世世的犯罪就是积攒累积业力的过程——叫做积业。人生命的轮回转世实际上就是人生命所积攒的业力多少所决定的。佛家思想管这种业力决定轮回转世叫做业力轮报。业力轮报就属于一种生命周期大尺度规律的分段循环机制,而不是简单线性延伸机制。我们讲,基督教的“原罪”与佛教的“业力”实际上属于两种不同的“人性恶”。因为西方思维不擅长过程。过程的意义是被忽略的,所以西方的宗教观看到的是终极结果层面的“原罪”。而擅长过程因果关系的佛教思想就给我们揭示出了人生命过程中的“业力轮报”机制。如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业滚业滚过来的。都背负着“原罪”与生生世世的“业力”的叠加。这些被叠加的“罪业”其实都属于一种负物质、负能量。这种负物质、负能量叠加的太多了,人类的“善性”、“神性”就会被埋没。人类就更容易忘记天上的家。

然而,我们已经讲过了,儒家思想所关注的是“人性善”的一面。因为人的善性在,所以儒家就关注人类的道德提升,于是人类就可以被教化、被改变,甚至可以达到象道家出世思想所认为的那种“返本归真”。

以上这就是基督教关于“人性恶”的“原罪”与儒家的“人性善”的两种取向,也就是因为两种文明使命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观点。我们前面已经给大家讲过了,“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其实是一种二分法的问题。然而本人始终坚持的是一种合一论的观点。反映在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上,合一论的观点就是:人是善恶同在的。善恶是不可分的,也属于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正所谓一念出善恶,只不过善效果与恶效果,就象正向效果与负向效果一样,效果所呈现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要报”那句话背后的多维因果的机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